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2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报道在离体条件下各种单体柴胡皂甙抑制Na+、K+-ATP酶活性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各种柴胡皂甙抑制Na+、K+-ATP酶活性作用强度依次为:b2>d>b1>b4>a>b3>e>c。其中柴胡皂甙结构中的C23-OH,C16-OH以及C11和C13的共轭双烯可能对其抑制活性起重要作用。证明,柴胡皂甙d对Na+、K+-ATP酶的抑制为非竟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黄山药总苷(DX)和薯蓣皂苷元(Dio)抗实验性高脂血症及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强度。方法:给小鼠和大鼠喂饲高胆固醇饲料造成高脂血症模型,之后灌胃或腹腔注射给予DX和Dio,测定血清胆固醇含量。结果:给小鼠灌胃DX(400和200 mg·kg-1)和Dio(160和80 mg·kg-1)时,Dio对小鼠高胆固醇血症有明显预防和治疗作用,而DX只有大剂量时才有一定预防作用。腹腔注射给药时,Dio(40和20 mg·kg-1)仍然有效,但DX无效。给大鼠灌胃DX(400和200 mg·kg-1)和Dio(200和100 mg·kg-1),均能明显降低血中总胆固醇含量,但在上述剂量,Dio的预防效果明显优于DX。DX(60~240 μg·ml-1)和Dio(30~120 μg·ml-1)体外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但Dio的抑制率明显高于DX。结论:Dio抗高脂血症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明显优于DX。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鹿茸总多肽(VATP)和鹿茸多肽VAPA,VAPB和VAPC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家兔和人胚软骨细胞及鸡胚头盖骨细胞,体外加入VATP,VAPA,VAPB和VAPC,观察其对[3H]TdR参入细胞DNA合成的影响.整体观察了VATP促进实验性大鼠桡骨骨折愈合作用.结果:VATP50-200mg·L-1和VAPB125-50mg·L-1促进软骨及成骨样细胞有丝分裂,VAPA作用较弱,VAPC无效.VATP10-20mg·kg-1加速了大鼠桡骨骨折的愈合.结论:VATP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与其促进软骨和成骨样细胞的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25.
人参皂甙Rb1的肠内菌代谢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陈昕  周秋丽  王本祥 《药学学报》1999,34(6):410-414
通过离体及整体实验观察了人和大鼠肠内菌对人参皂甙Rb1(G-Rb1)的代谢。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和电喷雾质谱(ESI-MS)检测G-Rb1及其代谢产物。结果:离体实验表明,G-Rb1容易被大鼠和人消化道菌群代谢,随着代谢时间的延长,相继出现Rd, Rg3/F2, Rh2/C-K和Ppd 4种代谢产物。给大鼠ig G-Rb1 500 mg.kg-1后收集4 h和6 h粪,提取G-Rb1的代谢产物,证明粪中存在Rd和Rg3/F2两种代谢产物。结论:G-Rb1可被人和大鼠肠内菌代谢,其代谢模式为G-Rb1→Rd→F2→compound K(C-K)→20(S)protopanaxadiol(Ppd)。  相似文献   
26.
人参皂苷Rb1在大鼠肠内菌代谢物吸收入血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陈昕  周秋丽  王本祥 《药学学报》1999,34(7):481-483
目的:研究口服人参皂苷Rb1(G-Rb1)被吸收入血的成分。方法:给大鼠igG-Rb1500mg·kg-1后,于不同时间采集粪、尿及血清样品,用电喷雾质谱(ESI-MS)检测吸收入血成分。结果:在血与尿中发现分子量为1108,946及784amu的代谢产物。经ESI-MS2级质谱分析,上述分子量的化合物分别为G-Rb1,Rd和F2。结论:G-Rb1给大鼠ig后,原形及中间代谢产物Rd及F2被吸收入血。  相似文献   
27.
(一)大骨节病与硫代谢大骨节病主要侵害骨及关节的软骨组织,含硫的硫酸软骨素是软骨的特殊组分,很早人们就注意到硫在软骨代谢中的特殊地位。我们于70年代初开展了大骨节病动物模型的硫代谢研究。应用大骨节病重病区水粮喂养大白鼠,证明这些实验动物利用~(35)S合成硫酸软骨素(ChS)的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表现为大骨节病区粮食和水对于大白鼠,由S转变成ChS代谢有明显的干扰作用。提出“大骨节病区粮水当中,可能有某种干扰动物硫代谢的因子”(SIF)存在。1979~1982年,我们又用吉林省乾安县大骨节病区粮食喂养大白鼠,结果再度  相似文献   
28.
利用Caco-2细胞模型模拟槲皮素和芦丁在小肠的吸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药物分子槲皮素、芦丁的小肠吸收情况。方法: 利用Caco-2细胞模型观察药物分子由细胞绒毛面(A面)到基底面(B面)、基底面(B面)到细胞绒毛面(A面)两个方向的转运过程。 结果: 由细胞绒毛面(A面)到基底面(B面)槲皮素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5.15±0.65)×10-6cm•s-1 ,芦丁Papp=(0.05±0.01)×10-6cm•s-1,由基底面(B面)到细胞绒毛面(A面)槲皮素及芦丁的Papp分别为(10.54±1.35)×10-6cm•s-1和(0.07±0.01)×10-6cm•s-1 。结论: 槲皮素、芦丁可以通过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体内,槲皮素较芦丁更易于吸收。  相似文献   
29.
鹿茸多肽对抗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氧化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鹿茸多肽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氧化损伤的逆转作用,探讨鹿茸多肽保护软骨细胞的主要作用机制。方法:选15只5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采用内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切断并切除内侧半月板的Hulth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制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软骨细胞。以假手术组细胞为正常对照组细胞,造模组细胞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分别加入6.25、12.5、25μg/ml鹿茸多肽低、中、高剂量,从第9周(2个月)开始,每周处死1组动物,分离培养软骨细胞。连续8周,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Griess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NO、SOD和GSHPx含量。结果: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对照组平均5.46±0.46,模型组平均12.08±0.74,两组比较,P〈0.001;鹿茸多肽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9.81±0.59)、(7.83±0.63)和(6.89±0.71),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炎模型组中NaNO2、SOD、GSHPx分别为(5.60±0.45)μM、(38.56±12.53)U/ml和(151.90±25.60)U,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NaNO2水平鹿茸多肽低剂量组(4.34±0.39)μM,中剂量组(3.67±0.36)μM,高剂量组(3.20±0.27)μM,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OD水平鹿茸多肽低剂量组(49.91±5.77)U/ml,中剂量组(54.05±5.27)U/ml,高剂量组(57.44±5.70)U/ml,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HPx水平鹿茸多肽低剂量组(172.50±18.65)U,中剂量组(202.10±21.60)U,高剂量组(315.80±10.50)U,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鹿茸多肽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氧化损伤有逆转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性。鹿茸多肽这种抗氧化损伤作用,具有研发成为骨性关节炎治疗药物的潜能。  相似文献   
30.
1974年美国仅在高等植物药品上就消费30亿美元,这些药品在1959~1974年间一直占所有处方药的25%。在美国除国立肿瘤研究所外,都缺乏组织系统地进行从高等植物发掘新药的工作。因此,作者根据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