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1.
目的:分析头腹针疗法结合颈通康对颈动脉狭窄脑血流低灌注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采用“针控线栓法”进行颈动脉狭窄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治疗组、针药治疗组各组12只模型大鼠,假手术组4只,不操作。治疗前,7天,14天,21天四个时间点采用神经功能评分、行为学评估;3天,7天,14天原位杂交检测NCAM、免疫荧光标记及激光共聚焦检测GFAP、NeuN。结果:神经功能评分、行为学评估7天、14天评分治疗组优于模型组;针药组优于中药组(P<0.05或P<0.01)。NCAM、GFAP和NeuN的阳性表达均在7天达到高峰;在3天,7天,14天治疗组均优于模型组;针药组优于中药组(P<0.05或P<0.01)。结论:头腹针疗法结合颈通康对颈动脉狭窄脑血流低灌注模型大鼠神经血管单元有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头穴丛刺法调控大鼠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头穴丛刺法对室管膜下区(SVZ)的神经干细胞(NSC)增殖、迁移、分化的调控作用,探讨该疗法促进成年神经再生、修复和重建神经网络的理论机制。方法: 大鼠注射荧光染料Dil以预标记室SVZ细胞;栓线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12只,头针组12只,头针丛刺法组12只,假手术组4只。采用脉冲式的BrdU标记方法标记新生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预标记原始SVZ NSC后,再检测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所确定的分化的细胞。结果:①模型组、头针组、头穴丛刺法组均可见Dil标记的SVZ细胞迁移至梗死周边的纹状体和皮质,并且分化成神经元或胶质细胞,头穴丛刺法组Dil/BrdU/NeuN或Dil/BrdU/GFAP标记的细胞明显增多,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头穴丛刺法组BrdU/NeuN及BrdU/GFAP阳性细胞表达均多于其他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头穴丛刺法能促进脑缺血后SVZ 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并且随时间递增减少其增殖衰减;②此法可促进Dil标记的SVZ细胞均迁移至梗死周边的纹状体和皮质,并且分化成神经元或胶质细胞;③此法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后SVZ NSC的迁移和分化。 相似文献
20.
头针丛刺结合康复技术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力恢复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探讨头针丛刺结合康复技术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针丛刺结合康复技术)与对照组(单纯康复技术),治疗组30例,在发病后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且病情稳定后的7天左右进行头针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30例,在发病后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的7天左右进行康复技术治疗.瘫痪肢体的肌力检查按Lovett Ⅵ级分类法.结果:2组患者经过治疗,瘫痪肢体肌力都有明显的提高且治疗组肌力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力的恢复具有更明显的作用,头针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