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针刺足三里穴对炎性大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香草酸瞬时电位受体4(TRPV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清洁级的雄性SD大鼠驯化7 d后,进行基础痛阈筛选,然后按痛阈结果随机分组为造模组36只、空白组18只,造模组在右足足垫部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1 mL,空白对照组注射0.1 mL生理盐水。造模成功的大鼠又按照基础痛阈随机分为模型组18只和针刺组18只,每组按照不同的处理时间又分为ZT8(15:00)、ZT16(23:00)2个时间亚组,每组9只。在2个时间点进行处理,针刺组在相应时间点手针针刺患侧足三里30 min,其间每5 min捻转1 min,频率为120次/min,模型组、空白组捆绑固定30 min,不做其他处理,1次/d,共治疗7 d。在第7天治理结束后检测相应时间点大鼠的痛阈,痛阈检测后取材,提取大鼠腰椎4~6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以及脊髓中TRPV4的表达。结果①在ZT8时间点:模型组大鼠与空白组相比,背根神经节中TRPV4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针刺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背根神经节TRPV4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ZT16时间点: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4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4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炎性痛能够诱发大鼠脊髓和背根局部神经节TRPV4蛋白表达的上调;针刺足三里穴能够调节炎性痛大鼠脊髓与背根神经节TRPV4的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变化,探讨其对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检测2015年1~8月渭南市澄城县医院胸外科37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血清Hcy、TSGF、IGF-Ⅱ水平,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血清Hcy、TSGF、IGF-Ⅱ水平的变化.同时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食管癌组患者手术前的Hcy、TSGF、IGF-Ⅱ水平分别为(17.91±3.82)μmol/L、(98.57±16.48)U/L、(2.26±0.51)U/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Hcy、TSGF、IGF-Ⅱ水平分别为(11.26±1.8)μmol/L、(41.62±9.3)U/L、(0.63±0.24)U/L,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8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8例复发患者的Hcy、TSGF、IGF-Ⅱ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手术后Hcy、TSGF、IGF-Ⅱ显著下降,复发转移时显著升高,检测患者Hcy、TSGF、IGF-Ⅱ水平对手术疗效、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昏迷病人的脑电图诊断对估计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7例心肺复苏后昏迷病人EEG。结果 :EEG表现以θ波为主者 5例 ,3例痊愈 ,2例部分恢复 ;EEG表现为暴发抑制波或平坦波异常者 13例 ,均死亡 ;EEG呈现 β活动者 1例 ,完全恢复 ;δ为主者 18例 ,7例死亡 ,8例部分恢复 ,3例完全恢复。结论 :在脑缺氧复苏后昏迷病例 ,进行EEG检查 ,可以检测脑功能 ,而且对脑复苏最终预后作出一定评价。  相似文献   
14.
13例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及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及基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3例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检测患儿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神经运动传导检查,分析参数包括远端潜伏期、运动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进行至少4块肢体肌肉的肌电图检查,观察插入电位、自发电位和运动单位电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SMN1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结果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出生后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弛缓性瘫痪。所有患儿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显著下降,伴有远端潜伏期和运动传导速度轻度改变。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伤。基因检查显示13例患儿SMN1基因第7号外显子全部纯合缺失。结论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有较典型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肌电图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产前基因检查可避免该类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5.
16.
膝痹病临床常见,症状明显、病情反复、病程迁延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其身心痛苦,按阶梯治疗方案,后期症状严重者采用手术治疗。对于早中期者,采用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可较快解除患者病痛。黄崇博教授临证保守治疗早中期膝痹病有独到的经验,效如桴鼓,每获良效。黄教授认为,膝痹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肾亏虚为本,感受风寒湿等外邪为标,治宜“治标为先,标本兼治,固护正本”。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为老年患者中常见的临床急症,该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因此,脑梗死应尽早的给予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的临床特点及血清肌酸激酶、肌电图、肌肉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临床诊断为PMD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肌酸激酶、肌电图、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儿均为男性.39例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3例为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所有患儿血清肌酸激酶均显著增高,≤4岁和>4岁且≤8岁组的血清肌酸激酶显著高于>8岁组(P值均<0.01).34例肌电图检查呈肌源性损害,≤4岁组肌电图检查异常的构成比显著低于>4岁且≤8岁和>8岁组(P值分别为0.019 5、0.013 5).10例患儿行左侧肱二头肌活组织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dystrophin染色均显示为Duchenne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结论 PMD患儿中年幼儿的血清肌酸激酶升高更明显,年长儿的肌电图异常更明显,应重视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及早进行血清肌酸激酶筛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64例急性腔隙性脑梗塞患者EEG变化,其异常率为45.3%,主要为弥漫性或局灶性慢波增多。EEG变化与患者受损范围有关,多发及双侧性较单灶及单侧性腔隙性脑梗塞EEG变化大。EEG及临床随访结果表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黄氏治伤思想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独特、行之有效的针对骨伤科疾病诊治理论体系。在黄氏治伤思想指导下,临床诊治骨伤科疾病,对病因病机有一些新见解或治疗新技术,也多获良效。以骨质疏松症为例,黄氏治伤思想认为该病的主因是由于人体衰老,逐渐出现“血气不和”而导致“骨痿”“肉痿”“筋痿”,其病机是“血气不通”及“血气不荣”致病,临床治疗当以“调和血气”为要。基于以上认识,黄氏治伤思想从“血气”方面入手,提出从“血气不和”论治该病,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