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5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36篇 |
内科学 | 77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31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13篇 |
综合类 | 116篇 |
预防医学 | 22篇 |
药学 | 42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7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
23.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重要成分,其数量与质量变化对机体病理生理状态以及临床诊治与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兹就中性粒细胞颗粒方面的临床价值,作一简述。一、中性粒细胞颗粒的形态及其成分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 探究皖南地区汉族人群中ABCB1 C3435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关联,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228例患者,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进行评估,以确定抑郁症严重程度,并完成分组。其中卒中后抑郁组(PSD组)96例,非抑郁组(NPSD组)132例。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完成入组患者ABCB1 C3435T位点基因分型。通过强迫引入法分析C3435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抑郁的关联,并分析分布频率和相对危险度。结果 PSD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为47.9%,高于NPSD组,以等位基因C为参照,T的相对危险度为1.67;以CC基因型为参照,CT、TT的OR值分别为1.938、2.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皖南地区汉族人群中ABCB1 C3435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PSD之间具有相关性,等位基因T增加PSD的发病风险,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去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对桡动脉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06至2007-12于北京安贞医院十二病房择期拟行经右侧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5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右侧桡动脉,记录右侧桡动脉的直径、内膜厚度,计算右侧桡动脉内膜增厚率、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前桡动脉平均直径为(2.37±0.57)mm,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分别为(1.95±0.50)mm和(2.23±0.41)mm,均较术前缩小(P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桡动脉内膜厚度平均为(0.25±0.12)mm,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分别为(0.69±0.31)mm和(0.38±0.17)mm,均较术前明显增厚(P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桡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分别为11.3%(40/355)、80.6%(286/355)和25.1%(89/355);桡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别为0%、15.7%(56/355)和7.6%(27/355);闭塞率分别为0%、2.8%(10/355)和1.7%(6/35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术可导致术后早期桡动脉的损伤,但术后晚期损伤可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29.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志明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12):915-918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仍然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但因其价格昂贵,目前仅在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阿司匹林无效者中使用。联合用药只推荐缓释型双嘧达莫加小剂量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