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61.
背景骨延迟愈合、交锁钉断钉是静力型带锁髓内钉的常见并发症,而抗旋转、防短缩功能差仍是动力髓内钉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目的对静力性交锁髓内钉的结构进行改良,探讨其动力交锁的性能与力学原理.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成都军区总医院临床实验室完成.研究对象为志愿捐献的股骨干标本.干预将标本制成为横断骨折和粉碎骨折交锁钉固定模型,将外带锁髓内钉远端的圆形锁孔改为长形锁孔,近端改为翼状,对骨折模型进行固定并做轴向压缩载荷实验和扭力实验.并根据尾翼的形状和宽度进行对比性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横断骨折和粉碎骨折模型折端的压力、锁钉承受的剪力和尾翼的最大扭矩.结果动力性固定组骨折断端加压力为(3 593.4±142.0)~(5 712.3±149.3)N,静力性固定组为(2 671.9±23.9)~(2 995.2±28.1)N(P<0.01);动力性固定消除了髓钉与锁钉间的剪力,有效防止了断钉,并消除了骨折端的应力遮挡;齿状尾翼的防旋转能力可达11.3 N·m.结论改良髓内钉起到了动力固定的加压效果和静力固定的轴向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10例,Ⅱ型2例。股骨干骨折按AO分型,A1型2例,B1型1例,B2型2例,B3型4例,C1型2例,C3型1例。术中利用牵引架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通过提拉钉纠正旋转及分离移位,再复位股骨粗隆间骨折,在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于大粗隆顶点打入导针,根据股骨髓腔大小插入合适直径的PFNA主钉,近端打入螺旋刀片,远端静态锁定。结果手术时间62~155 min,平均86.4 min。术中出血量80~240 ml,平均92.3 ml。11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折愈合,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16~36周,平均24周;无螺旋刀片切割、退出,髋内翻畸形及下肢短缩等并发症;按髋关节功能评分:优9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0.9%(10/11)。结论闭合复位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是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构建人源性抗大肠癌噬菌体Fab抗体库.方法 术中剥取老年大肠癌患者系膜内转移淋巴结,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进行PCR,克隆于pComb3 载体,再经电转化大肠杆菌XLI-Blue菌株,形成噬菌体抗体库,最后通过免疫印记法鉴定初级抗体库中噬菌体上有Fab段的表达.结果 从系膜内转移淋巴结中扩增出650 bp重链Fd和轻链基因产物,轻链基因产物插入测得转化菌数为4.7×10~6,鉴定插入率为70%;重链Fd基因产物测得转化菌数为3.5×10~6,插入率为60%;免疫印迹法鉴定成功建立噬菌体Fab抗体库,库容量达1.4×10~6.结论 筛选大肠癌特异性抗原和相应噬菌体抗体,对大肠癌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探讨早期诊断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地震所致肢体软组织挤压损伤的特点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所致肢体挤压伤的软组织损伤特点和救治方法. 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202例肢体地震挤压伤的伤情特点,讨论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结果 本组肢体挤压毁损伤16例(7.9%),开放性损伤60例(29.7%),闭合性损伤126例(62.4%).根据ISS评分,轻度损伤98例(34.7%),中度损伤54例(17.1%),重度损伤36例(44.9%),极重度损伤14例(3.3%),用SPSS 10.0软件对挤压时间与ISS评分的相关性进行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筋膜腔切开减压32例,坏死肌肉切除术15例31次.8肢进行了14次残端清创术. 结论 地震软组织挤压伤伤情严重,挤压伤程度与打压重量和挤压缺血时间有关.肌肉坏死特点是坏死范围广泛而界限不清;同一块肌肉的坏死肌肉束与正常肌肉束交织在一起,坏死面积表面小深层大,肌肉深层坏死较浅层严重.坏死肌肉需多次手术切除,CRRT治疗对挤压伤创面处理与预后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在地震伤员四肢开放性骨折早期救治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单臂外固定架早期治疗5&#183;12地震四肢开放性骨折27例,其中肱骨开放性骨折1例,尺桡骨开放性骨折3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22例,股骨髁间伴胫骨平台开放性骨折1例。GustiloⅡ型3例、ⅢA型10例、ⅢB型14例。结果:术后随访6w,开放性伤口均闭合。术后无骨折成角畸形,无针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操作方便、可调整、拆除方便、固定可靠、创伤小、方便创面二期处理、不影响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是对地震造成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早期救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6.
经口咽齿状突显微切除术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经口咽齿状突切除术的麻醉插管方法、脑脊液漏的防治、手术技巧及颈椎稳定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经口咽显微镜下齿状突切除的51例患者。结果: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导致颅内感染,经修补、对症治疗治愈。1例齿状突磨除10天行后路植骨,3天后因喝水呛咳突然呼吸停止,四肢瘫痪,立即经气管切开处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颅骨牵引,20天后恢复。1例呼吸困难、心跳快者术后即恢复正常。出院时所有肌张力高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肢体麻木明显减轻,12例患者病理征消失。随防12-321个月,平均17.5个月,肌力Ⅳ级23例,Ⅴ级28例,肌萎缩部分恢复,病理征消失。结论:气管切开插管有利于显露。磨钻摆动、硬膜牵拉容易撕裂硬脊膜引起脑脊液漏、损伤脑干,若齿状突后纤维组织增生钙化予以切除。齿状突切除3周后路植骨融合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7.
1268例汶川地震住院伤病员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该院收治1 268例地震伤病员疾病的临床分布特点.为今后地震灾害的医学救援提供参考.方法 整理该院救治1 268例地震伤病员的临床资料,对伤病员一般情况及具体伤情进行分析.结果 1 268例患者中,男667例(52.6%),女601例(47.4%);60岁以上和20岁以下伤病员462例(36.4%);震后前3天入院803例(63.3%);外伤/伤口类患者1 229例(96.92%),涉及骨科治疗929例(73.27%);按ISS评分,外伤/伤口类患者中,重度以上损伤568例(46.22%),并发休克25例(2.03%),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25例(2.03%),挤压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衰竭8例(0.63%),气性坏疽1例(0.08%),死亡10例(0.81%).结论 此次地震伤病员的数量大,送达时间集中,损伤程度重,重伤及复合伤患者多,绝大部分患者涉及骨科处理.  相似文献   
68.
病例1,男,44岁,颈部疼痛3个月,加重伴左上肢抽痛3天为主诉入院。查体:痛苦病容,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末见异常,颈5、6左侧椎间隙压痛,疼痛沿左上臂后侧、左前桡背侧放射至左拇指,食指浅感觉减退,双侧霍夫曼征阳性。X线片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5、6椎间隙狭窄,MRI显示颈5、6椎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69.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双节段Andersson损害的特点及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5例强直性脊柱炎双节段Andersson损害经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的疼痛症状及神经症状都有明显的恢复。结论:经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双节段Andersson损害的患者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弹性进钉法制备胸椎椎弓根钉道植入螺钉的方法,总结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咬除进钉点骨皮质,以据术前测量的深度和旋转的程度,分别先后用1.5mm、2.5mm克氏针沿椎弓根方向钻孔。达到测定的深度停止进针,球形探子探查无误后改用导锥顺着制造的钉道小心缓慢进入,深度一致后,再次用球形探子探查,植入螺钉。结果:胸椎椎弓根螺钉一次性植入成功为96.2%,其中18枚术中发现,偏内侧5枚,偏下方3枚,偏上方4枚,偏外方6枚,其中偏外侧的4枚螺钉把持力坚强外,另2枚重新阅读影像资料,用2.5mm克氏针,改变锥入方向,5枚偏内侧的螺钉中3枚同时切除了该同侧的椎板,行术中探测,钉道均成功得以置备。钉道制备后增加螺钉直径0.5mm,进行补救。其余的14枚螺钉都是术后通过CT或者X线片发现的,且均偏外侧。1例术中脑脊液漏者骨蜡封闭后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本组无脊髓损伤。平均术后身高增加4.6cm,术后冠状面Cobb角平均21°,平均矫正率73%;矢状面Cobb角平均230°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平均随访3.5年。最终随访矫正度丢失率为1.8%。迟发性感染1例,螺钉断裂4例,1例螺钉向椎弓根外侧偏移加重。躯干平衡良好、无平背。结论:弹性进钉法制备胸椎椎弓根钉道准确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