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研究抱茎柴胡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用大孔树脂、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运用波谱方法确定其结构。结果:从抱茎柴胡中分得14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异鼠李素(2),山柰素(3),山柰素-3,7-二-O-α-L-鼠李糖苷(4),山柰素-3-O-α-D-阿拉伯糖-7-O-α-L-鼠李糖苷(5),山柰素-7-O-α-L-鼠李糖苷(6),5,7,4′-三羟基-6,8-二-C-葡萄糖芹黄素苷(7),2,5-二甲基-7-羟基色原酮(8),rotundioside E(9),saikosaponin K(10),柴胡皂苷b2(11),木糖醇(12),正二十九烷醇(13),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14)。结论:14个化合物均为抱茎柴胡中首次发现,其中7,8,14为柴胡属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胸、腰椎侵袭性肿瘤一期手术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侵袭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骨髓瘤4例,骨巨细胞瘤9例,骨转移瘤27例。手术切除方案:40例患者中椎体切除术11例,一期后正中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6例。术后患者常规进行相应的放疗和/或化疗。结果36例(90%)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20例(50%)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本组病例术中、术后均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全脊椎切除的6例患者截至最近随访时,未发现肿瘤复发,植骨融合满意,内固定稳定。结论胸、腰椎侵袭性肿瘤的一期手术治疗,特别是全脊椎切除术是治疗侵袭性脊柱肿瘤的有效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23.
汶川地震发生后,骨科成为地震伤救治的主战场。本科室针对伤员流的特点,全面统筹、精心组织、合理分工、科学管理,较好地完成了批量伤员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24.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劲松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6):688-688,708
目的探讨HRV与CHD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CHD患者120例与健康人60例(健康对照组)予Holter记录,对比其HRV。结果CHD患者中,本虚、标实两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RV明显下降;两型间又以本虚者之HRV下降明显。结论CHD患者标实、本虚均存在HRV下降,而以本虚者为甚。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究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以我院20例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均实施前外侧入路治疗,随访1年,分析20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3.96±2.67)周,且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骨不愈合、钢板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20例患者治疗1年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相比治疗前明显更优,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较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为了解某疾控机构危险废物(简称危废)产生和管理的现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方法 采用报表统计和现场实地察看的方式,调查危废的产生、收集、贮存、处置、转运情况,评价危废管理体系和制度执行情况等。 结果 该疾控机构近年来的危废产生量大幅下降,2019年危废产量绝对值与2016—2018年三年产量均值12 470 kg比较,下降了28.43%。各年度各种危废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023.942,P<0.001),表现为感染性、损伤性危废逐年升高,其他危废逐年降低。在危废的分类、收集、贮存、处置、转运等环节该疾控机构能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执行,但仍存在分类不清晰、涉废工作人员防护意识不强、危废产生部门减量化目标及措施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 结论 应完善健全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加强执行力和培训教育力度,严格按照危废的分类和收集处置要求,加大投入,利用现代化手段监督和落实危废的管理,使危废的处置真正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27.
汶川地震1070例伤员救治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分析地震伤员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 分析整理2008年5月12日至30日收治的1070例地震伤员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伤情及治疗措施.结果 1070例伤员中,开放性损伤412例(38.5%),闭合性损伤658例(61.5%).单纯四肢躯干损伤557例(52.1%);单纯胸腔、腹腔、头颅损伤248例(23.2%);多发伤232例(21.7%).据ISS评分,轻度损伤372例(34.8%)、中度损伤183例(17.1%)、重度损伤480例(44.9%)、极重度损伤35例(3.3%).并发休克25例(2.3%),四肢筋膜间隙综合征25例(2.3%),挤压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衰竭8例(0.75%),气性坏疽1例.本组共截肢23例26肢,截肢率2.1%.结论 地震伤员的迅速转运、早期明确诊断与及时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分析地震伤截肢患者的伤情,探讨其救治特点.方法 在"5.12"地震救治过程中,对23例患者行截肢术,其中12例行急诊截肢,10例经观察后行二期截肢,1例二次截肢.结果 5例术后出现残端感染或皮肤坏死,16例出现明显幻肢感及幻肢痛,4例有肾功能不全表现.结论 地震伤为低能量致伤,其截肢患者的伤情以挤压伤及毁损伤为主,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9.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镜TESSY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技术治疗单节段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行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的单节段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12例;年龄30~55(35.2±6.4)岁;L3,46例,L4,522例,L5S110例。使用德国Joimax GmbH公司椎间孔镜,局部麻醉,透视下双侧穿刺至病变节段的椎间孔外侧,应用4级扩张导管逐级完成椎间孔扩大成形,环锯逐级扩大椎间孔,双侧置入椎间孔镜,摘除突出髓核,直至神经根完全松解。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分别比较术前、术后1、3、6、12个月的双下肢疼痛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应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6例患者手术顺利且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术后1、3、6、12月的双下肢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3个月与术后6、12个月双下肢疼痛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与3个月、术后6个月与12个月双下肢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acNab评价标准,优14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结论:运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从双侧摘除突出髓核的同时能够充分对神经根进行减压,可以有效应用于单节段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除均给予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常规处理,治疗组予以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治疗起效快,平均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结果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起快,疗效较单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好,且能降低平均住院时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