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口腔科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19篇 |
内科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59篇 |
预防医学 | 17篇 |
药学 | 11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4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6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目的:观察补肾益气和血法中药介入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的作用效果,并从血清和卵泡液相关生殖激素、细胞因子等指标探索补肾和血法中药改善IVF-ET妊娠结局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17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85)与对照组(n=86),2组均采用短效长方案,观察组在取卵前3个月加用中药。观察2组患者不同时期的血清和卵泡液生殖内分泌激素、相关因子水平、子宫动脉血流和临床妊娠率。结果:观察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4.43%、68.23%,对照组分别为36.69%、53.4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观察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雌激素(E2)、孕激素(P)和睾酮(T)水平降低;取卵日E2、P水平降低;移植日E2水平降低;移植7日E2水平升高(均P<0.05)。取卵日和移植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升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降低(均P<0.05)。移植7日血清IGF-2、IL-1β、IL-6、LIF和VEGF水平升高,TNF-α水平降低(均P<0.05)。卵泡液中E2水平升高,P水平降低(均P<0.05);卵泡液中IGF-2、IL-1β、IL-6、LIF、TGF-β1和VEGF水平升高,TNF-α水平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改善子宫动脉血流情况(P<0.05)。结论:补肾益气和血法中药可显著改善IVF-ET妊娠结局,其机制可能与补肾益气和血法中药可以调节血清和卵泡液相关生殖激素、细胞因子和子宫动脉血流有关。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待产并选择阴道试产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2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最终分娩方式分为再次剖宫产组(121例)及阴道分娩组(107例),收集并比较2组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228例孕妇中,107例顺利完成阴道分娩,成功率为46.93%,且所有孕妇均无子宫破裂发生;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孕妇在年龄、文化程度、产前体质量指数(BMI)、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阴道分娩史、定期产前检查、使用催产素、瘢痕厚度、现孕周、新生儿体质量等因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产前BMI、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阴道分娩史、定期产前检查、瘢痕厚度、新生儿体质量是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较为安全,对于35岁以下、BMI<30 kg/m2、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超过2年、瘢痕厚度≥3 mm、预计新生儿体质量<2 500 g且行定期产前检查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可选择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86.
1引言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位居恶性肿瘤第十位,死亡率为第四位,五年生存率仅为5%,预后差。其早期诊断困难,一经发现大多属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胰腺癌对放化疗不敏感,治疗后容易复发,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机制仍很不清楚,成为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干细胞学说认为: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不同的功能细胞,形成多种组织和器官。按分化阶段不同,分为 相似文献
87.
中医药的本原是整体,系统阐明中药“整体观”是中医药界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中药起效的整体调节作用已被普遍认知,但单味中药自有成分的整体内在逻辑需要进一步阐释。为全面揭示中药药效作用机制,该文充分融合中药整体观与辩证思维去探究中药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中药自有多成分共存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单味中药内在的“自洽”现象,即各成分在理化性质、药动学作用、生物效应、性味归属、中医功效等方面呈现的同向或反向作用现象,整理归纳同一味中药所表现出的各类辨证逻辑关系并分析内在原因,并重点分析了影响中药功效“自洽”现象的外界因素,以期帮助更好地揭示药效物质基础理论,进一步丰富中药整体观的科学内涵,为中药炮制工艺、配伍形式、制剂设计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E-cad在结肠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cad在32例结肠黏膜、30例结肠腺瘤、96例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E-cad在32例结肠黏膜中的异常表达为2例(6.25%),在30例结肠腺癌中的异常表达为8例(26.67%),在96例结肠腺癌病例中的异常表达为52例(54.17%),三者间的E-cad异常表达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x~2=25.28,P<0.001)。E-cad在低分化腺癌中的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x~2=13.28,P<0.001)。结肠癌浸润全层病例的E-cad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浸润肌层者(x~2=6.21,P<0.05)。结肠癌伴有淋巴结转移者的E-cad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x~2=5.99,P<0.05)。E-cad异常表达率与结肠癌Dukes分期相关(x~2=9.41,P<0.01)。结肠癌呈E-cad异常表达病例的5年生存率远低于E-cad正常表达者(x~2=9.16,P<0.01)。结论:E-cad的异常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E-cad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结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9.
汉语普通话学龄前儿童日常生活口语词库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集学龄前3~6岁听觉言语发育正常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口语资料,建立正常儿童口语词库,作为编制儿童言语测试材料的选材来源.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北京地区3~6岁儿童20名,以录音的方式采集儿童日常生活言语,采用汉语词法分析系统(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hinese lexical analysis system,ICTCLAS)进行自动分词和词性的自动标注,参考国际儿童语言数据交流系统(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CHILDES)的建立方法获得词库,计算每个词在词库中出现的词频数.结果 建立了汉语普通话3~6岁儿童日常生活口语词库,包括单音节词1 979个,双音节词2 745个,三音节词384个,四音节词42个.结论 儿童日常口语词库可以作为儿童言语诊断词表编制的选词基础,也可用于编制儿童不同言语发育时期康复材料的素材、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资料,为儿童语言的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观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人肺上皮细胞(A549细胞)引起的氧化应激对Toll样受体7(TLR7)活化及其主要信号分子的作用,探讨其所介导的抗炎作用和可能的调控机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RSV感染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RSV体外感染A549细胞为感染组,以抗氧化剂BHA进行预处理作为抗氧化剂组,于感染后的4、8、12、24h收集细胞,以未感染细胞作为正常组.①化学法检测活性氧指标·OH含量的变化;②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含量的变化;③用TRIzol提取细胞总RNA,通过半定量RT-PCR法检测TLR7、白介素(IL-6)的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④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6的表达变化;⑤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①感染组里·OH的含量升高并呈时间依赖性,在抗氧化剂组,·OH的含量与感染组相比是降低的;②感染组各时间段NO含量升高并呈时间依赖性,抗氧化剂组的NO含量与感染组同一时间点相比降低;③感染组中不同时间点的TLR7基因转录水平表达上调,抗氧化剂组TLR7的表达虽有上调,表达量都比感染组同时间点下降;④感染组里IL-6的表达量与感染之间有时间依赖性关系,抗氧化剂组IL-6的表达虽有上调,但比感染组同时间点下降;⑤感染组随时间点的延长,细胞抑制率增加,抗氧化剂组的细胞抑制率与感染组相比下调明显.结论 RSV感染可诱导氧化应激的产生,在加入抗氧化剂BHA预处理后,可明显减轻TLR7及其下游主要信号分子的表达变化和细胞抑制率,表明RSV感染活化TLR7及引起细胞损伤可能是通过氧化应激途径来调节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