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40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群异质性很强的细胞,参与了血管再生、分泌血管活性物质、维持血管壁的完整、调节血管壁的通透性和促凝、抗凝功能等一系列生理及炎症反应过程.肺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常用的方法是组织贴块法和酶消化法[1],但这两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缺陷,组织块贴块法引起组织内血凝块容易阻塞血管,妨碍内皮细胞的游出,还需要多次更换培养液去除血细胞;酶消化法又存在着价格昂贵,操作步骤复杂、胶原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等.2004年10月综合组织贴块法的优点和酶消化法灌流的思想,对原有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以求找到一种简单、有效获取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实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2.
7类鱼腥草注射液叫停中药标准化再引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暂停使用、审批7类鱼腥草注射液。据监测,这些药剂多引起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死亡。在暂停期间,国家将对相关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可否通过干预措施避免等展开深入研究。促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这一决定的是不断增多的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其中有多起死亡病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药品评价处处长颜敏介绍,鱼腥草注射液因为价格较低,大多使用于基层医院和乡村医院,发生过敏反应后,难以及时救治。但业界有人认为,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所透…  相似文献   
143.
ICAM-1与脑缺血再灌流损害吴珊(综述)董为伟(审校)脑缺血及再灌流后大量白细胞聚集浸润于缺血区域,导致了缺血后的炎症反应,也加重了缺血脑损害。缺血激活的中性粒细胞结合在血管内皮是白细胞浸润导致脑缺血损害的第一步。众多研究表明许多的受体及配体参与了...  相似文献   
144.
145.
对随机放置Tcu380A,ML375,Fincoid-350,Tcu220c和镀铜宫腔形IUD(UCDcu)各100例,临床观察3年,随访率99.2%,结果表明:5年IUD的妊娠率分别为5.5%,3.1%,5.2%,2.1%及3.0%,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脱落率为6.6%,3.1%,6.4%,5.1%及2.0%,其中Tcu380A最高为6.6%,UCDcu最低2.0%,二者间相  相似文献   
146.
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并发脾动静脉瘘的病例,通过脾动脉造影、骨髓穿刺及基因检测,得以明确诊断。该病例提示在临床遇到不明原因的脾动静脉瘘时,要考虑到少见病因,如骨髓纤维化。  相似文献   
147.
<正>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一直居于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前列,近些年来更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预计2020年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将达到1500万,死亡1 000万,现患病例3 000万。在我国肿瘤死亡占全部死因的四分之一~([1])。据估计我国2011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 372 175例,发病率为250.28/10万;死亡病例2 113 048例,死亡率为156.83/10万~([2])。有文献~([3])预测我国在未来20年  相似文献   
148.
正细胞焦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以促炎为特点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GSDM蛋白家族包括6个成员,可通过多种途径被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切割,暴露其具有活性的N端,后者在细胞膜表面形成孔道,引起细胞肿胀,从而诱导细胞焦亡,最终参与炎症反应、恶性肿瘤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并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及预后产生影响。此外,GSDM家族蛋白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还参与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索合成供金纳米粒载药系统研究用模型药物巯基化阿霉素的可行方法。方法分别采用2-亚氨基硫烷盐酸盐(2-IT)法和琥珀酰亚胺-S-乙酰基硫代乙酸酯(SATA)法合成巯基阿霉素,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飞行时间质谱(MS-ESI)及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验证巯基阿霉素的合成,并考察反应物摩尔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合成巯基阿霉素的影响。结果1 H NMR确证DOX-SATA出现了与硫酯基团相连的质子信号,表明新合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硫酯基团。 HPLC及MS-ESI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能合成巯基阿霉素,2-IT法生成的巯基阿霉素,随着反应时间延长易发生环化,形成环化巯基阿霉素。 SATA试剂法合成巯基阿霉素过程中不易发生副反应,合成的巯基阿霉素较为稳定。结论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SA-TA法合成巯基阿霉素的方法较为可行。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探讨出生后早期接触狄氏剂后对ICR小鼠哺乳期、青春期和成年期纹状体突触发育的影响.方法 出生后每窝小鼠数量经调整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0.2、2.0和20.0 μg/kg 3个狄氏剂染毒组及溶剂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于出生后第3天(PND3)进行腹腔注射染毒,隔天1次,连续6次,分别在哺乳期(PND14)、青春期(PND36)和成年期(PND98)分离纹状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纹状体相关突触蛋白水平.结果 出生后早期狄氏剂染毒,在哺乳期可降低小鼠纹状体中生长相关蛋白( GAP43)水平,且存在剂量依赖性;至青春期,纹状体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升高,酪氨酸羟化酶(TH)、GAP43和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水平均较溶剂对照组下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同时在雄性小鼠中还出现突触蛋白Ⅰ (Synapsin Ⅰ)水平下降;GFAP、TH和PSD95的这种改变一直持续到成年以后.结论 出生后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狄氏剂可影响小鼠纹状体中GAP43水平,在此后的生命阶段(包括青春期和成年期),小鼠纹状体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蛋白(TH)和PSD95水平均下降,说明出生后早期短期接触低剂量狄氏剂会持久性干扰纹状体的突触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