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9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综合类 | 47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刺激大鼠海马后脑干镇痛核团 5 HT的变化 ,分析海马在镇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 40只 ,随机分为 4组。A组 :正常对照组 ,不给动物任何处理 ;B组 :疼痛组 ,以大鼠右侧后脚掌注射2 5g/L多聚甲醛 0 4ml作为疼痛模型 ;C组 :谷氨酸钠组 ,将疼痛模型动物经腹腔注射 2 0g/L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 ,按GeorgePaxions定位图谱用微玻管将 0 5 μl(1mg/L)L 谷氨酸钠 (L GLU)注射入大鼠右侧海马 ;D组 :生理盐水组 ,同上向疼痛模型动物海马内注射 0 5 μl生理盐水。 4组动物均于 2h后处死 ,常规灌注冰冻切片 ,采用SABC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中缝大核 (NRM) 5 HT神经元阳性细胞个数及光密度等均值。结果 :疼痛刺激后 ,PAG、NRM内 5 HT水平较正常显著增高 (P <0 0 5 ) ,谷氨酸钠组则较疼痛组进一步增加。结论 :海马兴奋后 ,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 ,使 5 HT大量释放 ,参与镇痛。 相似文献
92.
舌神经在下颌第三磨牙区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53侧成人头部标本上对舌神经在下颌第三磨牙区的毗邻关系进行了研究。舌神经在第三磨牙后区多为扁圆形,在第三磨牙舌侧多为扁平形,平均横径为1.7mm,舌神经距第三磨牙槽嵴的垂直距离为11.2mm、距第三磨牙远中距离为9.0mm、距牙槽骨舌侧骨板的水平距离为3.0mm、距下颌舌骨肌附着缘的距离为6.2mm。对拔除第三磨牙时,损伤舌神经的解剖学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防止其损伤的建议。 相似文献
93.
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发生部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发生部位及其年龄和性别分布特征,加深对贲门癌,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以及食管下段原发性腺癌分类和分型的认识.方法:以食管鳞状上皮和贲门柱状上皮交界部的齿状线为参照,将贲门癌区分为4-种类型:A型:肿瘤全部位于齿状线下方;B型:肿瘤2/3位于齿状线下方;C型:肿瘤1/2位于齿状线下方;D型:肿瘤1/3位于齿状线下方.分析比较河南贲门癌高发区595例贲门癌患者肿瘤发生部位的分布特征.结果:595例贲门癌患者中,男女性比例为3.5∶1.男性和女性贲门癌发生部位均以A型和B型为主(>95%),高于C型和D型(P<0.05).青年贲门癌患者以A型为主(78%),高于中老年患者(P<0.05).除男性和女性30~年龄段A型多于B型(P<0.05),女性60~年龄段B型多于A型(P<0.05)外,其余男性和女性各年龄段A型和B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95%以上属A型和B型,主要发生于解剖学贲门部位,与西方国家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发生部位明显不同,建议将贲门癌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贲门腺癌(GCA)发生中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81例贲门腺癌及其中20例癌旁正常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变化特征,并分析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肿瘤大体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GCA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阳性率(72%,58/81)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1/20)(P<0.05).GCA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肿瘤大体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RASSF1A基因甲基化是GCA癌变过程中频发的分子事件,可能在GCA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检测食管癌和癌旁正常组织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变化.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79例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的20例癌旁正常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并观察食管癌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临床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79例食管鳞癌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67%,53/79)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5%,3/20).食管癌组织中不同年龄、分化程度的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转移与否、肿瘤分期间甲基化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同一个体癌组织甲基化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0%(10/20)vs 15%(3/20))(P<0.05),仅3例同时出现甲基化,一致率为15%.结论: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是食管鳞癌频发的分子事件.食管鳞癌组织RASSF1A基因甲基化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并且和年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血清脑钠肽与心肺功能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入住厦门市中医院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脑钠肽与心脏多普勒、肺功能各项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并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合并肺动脉高压组与未合并肺动脉高压组,对各项临床指标进行预后价值比较。结果共纳入38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其血清B型脑钠肽水平与心脏多普勒右心功能的各项指标、肺动脉收缩压、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而与左心功能的各项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有显著相关性(P〈0.05)。死亡组和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脑钠肽水平,以及除右心房内径外其余右心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和无肺动脉压组(P〈0.05),而前两组DLCO%pred显著低于后两组(P〈0.05)。结论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能较好地反映其右心功能情况,提示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肺血管受累,导致肺血管阻力的增加。而高水平的脑钠肽水平提示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适合多源性医学留学生的解剖学教学法。方法采用系统解剖学(模块法)中文教材和双语参考教材,选择2011级六年制医学本科留学生13名、五年制中国本科生19名,共同进行解剖学名词预科教学——中外学生同班施教——复习辅导三步法双语授课,通过考教分离式评分和问卷调查等检验教学效果。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中外学生考核成绩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同班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考试平均分数分别为86.2和88.1,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2.3%(12/13)的留学生对此教学法和同班施教表示满意,认为教学效果好。结论双语模式同班施教三步法教学对多源性留学生可能更为适宜,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98.
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在保守治疗基础上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月后的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死亡率及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脑出血的疗效确切,早期应用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
氦氖激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元生长发育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氦氖激光照射对培养神经元生长发育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随机取足月新生1 d内的Wistar大鼠12只,分离并培养双侧海马及额前叶皮质神经元,于饲养培养12 h后分4组处理.空白对照组:单纯饲养培养液培养.普通红光照射组:饲养培养第2 d开始,用普通红光进行照射,输出功率3 mW,光斑直径3 mm,每次3 min,垂直照射,距离4~5 cm.脑活素组:饲养培养液加入脑活素,浓度200 mg/L.氦氖激光照射组:饲养培养第2 d开始采用波长为632.8 nm的氦氖激光进行照射,输出功率、光斑直径及照射方法同普通红光照射组.普通红光和氦氖激光照射组照射时将另外2组培养神经元同时取出,同样放置但不照射.每组于培养第7 d、14d、21d、28 d计数存活神经元数目;于培养第3 d、7 d、14 d测神经元突起长度;于培养第14 d进行HE、Nissl化学染色;于培养第21 d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培养液中SOD含量,用TBA法测定MDA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普通红光照射组比较,各测定时间点脑活素组和氦氖激光照射组存活神经元数目、神经元胞体面积及最大直径、神经元突起长度较大,尼氏体灰度值降低,培养液中SOD含量较高,MDA较低(P均<0.05).结论:氦氖激光照射可以促进神经元生长发育,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缺血缺氧新生大鼠“百会”、“大椎”穴对海马神经元尼氏体的影响。方法:42只出 生7d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不进行缺血缺氧处理,缺血缺氧组(n=16)及电针治疗组 (n=16)制备成缺血缺氧模型,后者于造模成功后同时电针刺激“百会”、“大椎”2穴,1次/d,10d1个疗程,共2个 疗程,间隔2d。常规饲养22d后,取左侧脑组织制成石蜡切片,进行尼氏染色,并用图像分析仪测灰度阈值。结 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缺氧组尼氏体大量脱失;电针治疗组尼氏体脱失现象较缺血缺氧组减轻。尼氏体灰度阈 值电针治疗组为(135.19±7.00),缺血缺氧组为(188.31±10.43),2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 亦高于假手术组(122.90±12.10)(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减轻缺血缺氧对神经元尼氏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