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目的 :预测非前哨淋巴结 (non SLN)转移 ,以筛选出转移局限于前哨淋巴结 (SLN)的乳腺癌患者。方法 :采用99mTc SC作为示踪剂 ,对 95例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对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转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95例患者中成功发现 91例患者有SLN (95 8% ) ,其中 85例患者SLN能准确反映腋窝淋巴结的病理状况 (93 4% )。临床肿块大小(P =0 0 2 8)、肿瘤分级 (P =0 0 40 )和原发灶cyclinD1蛋白 (P =0 0 17)的表达与non SLN转移显著相关。而Logistic多因素分析证实 ,临床肿块大小、肿瘤分级为独立的预测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因子。结论 :可根据临床病理学特征 ,筛选出乳腺癌转移只局限于前哨淋巴结的患者 ,也存在免除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2.
乳腺癌术后一期乳房再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背景与目的:乳房再造使乳腺癌全乳切除患者重获完整的乳房外形。本文介绍乳腺癌术后应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联合或不联合假体和带蒂横向腹直肌肌皮瓣(TRAM)行一期乳房再造的经验,并探讨适合中国乳腺癌患者的乳房再造方式。方法:2000年1月-2005年7月,74例乳腺癌患者乳房切除后,应用背阔肌肌皮瓣或带蒂TRAM行一期乳房再造。结果:再造手术均取得成功,背阔肌肌皮瓣再造62例(83.8%),其中联合假体13例、带蒂TRAM再造12例、联合假体1例。经过2~66个月随访,局部区域复发率4.1%。患者满意度高,可接受度96%。而且这两种自体再造方式在是否需要联合假体上没有差别(P=0.440)。结论:乳腺癌术后一期乳房再造能同时满足肿瘤治疗和形体美容的要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背阔肌肌皮瓣再造对中国女性适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3.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03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背景与目的:和单侧乳腺癌相比,目前对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的了解相当有限。本研究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了2001年1月~2005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3位确诊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乳腺癌患者占同期全部患者的3.22%,同时性(12个月以内)双侧乳腺癌27例。并分别回顾了发病年龄、月经情况、肿块大小、治疗方式等资料,侧重分析单/双侧,第一/第二侧,同时/异时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期、腋淋巴结状态和病理类型的差别。结果:双侧乳腺癌较单侧乳腺癌起病早(P〈0.001)。舣侧发病中位间隔时间48个月(0~480个月)。比较单/双侧乳腺癌发现双侧癌有更多O/I期病例,单侧癌中浸润性导管癌比例较高(P=0.017)。双侧乳腺癌内第一/第二侧间临床病理指标无显著差异;而同时性双侧乳腺癌较异时性痛淋巴结转移数更少(P=0.031),浸润程度更低(P=0.031),导管内癌比例更高(P=0.012)。未发现浸润性小叶癌在单/双侧间发病有差别。治疗方式上,第二侧癌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和保乳手术的比例大大提高(10.8%和2.6%,P=0.042)。按第二原发出现算起,经过中位13个月的随访,有3例复发或转移,1例死亡。结论:对侧乳腺癌发生间隔时间不定,单侧发生后宜积极随访以早期检出对侧病变。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有较早的临床分期和较高的DCIS比例,为乳腺癌保乳手术提供了条件,但也不能忽视双侧乳腺癌潜在较高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54.
背景与目的:使用蛋白质组技术,我们鉴定出不同肺转移潜能MDA—MB-435乳腺癌细胞之间11个表达存在差异的蛋白,本研究试图探讨其中3个蛋白,dB—crystatlin(CRAB)、热休克蛋白60(HSP60)和peroxiredoxin 6(PDX6),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使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验证3个蛋白在不同肺转移潜能细胞株之问mRNA水平的差异。进一步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2003年1月~2004年1月,32例乳腺癌标本中3个蛋白的阳性率。结果:肺高转移潜能细胞株CRAB,HSP60和PDX6的mRNA水平分别为其亲代细胞的0.24倍,3.15倍和2.43倍。CRAB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和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2.9%和33.3%;HSP60在2组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5.3%和73.3%;PDX6在2组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9.4%和60.0%。结论:HSP60水平的升高可能与乳腺癌侵袭能力增加相关,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5.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IL-8、GM-CSF、RANTES、MCP-1在乳腺癌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外周血中的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93例乳腺癌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趋化因子的浓度,以及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IL-8、RANTES和MCP-1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在临床Ⅲ期患者较Ⅰ期患者显著升高,IL-8、GM-CSF、RANTES和MCP-1预测乳腺癌远处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88.6%、28.6%、71.4%、60.0%,特异性分别为82.8%、93.1%、60.3%、82.8%,IL-8、GM—CSF、RANTES和MCP-1的表达具有相关性。IL-8、MCP-1阳性组的乳腺癌患者生存率低、预后差。结论:监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IL-8、MCP-1、RANTES的浓度可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的较理想指标,IL-8、MCP-1高表达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6.
新型维甲酸对乳腺癌细胞周期蛋白D1、E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新型维甲酸AHPN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细胞生长抑制试验及Western印迹法,研究新型维甲酸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细胞的生长抑制现象、不同时间点细胞内周期蛋白D1、周期蛋白E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AHPN可有效地抑制MDA-MB-435细胞的生长,周期蛋白D1的蛋白表达随药物的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但周期蛋白E的蛋白表达却无明显的改变。结论 AHPN可有效地抑制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细胞的生长,这种抑制作用可能通过降低周期蛋白D1的蛋白表达实现,而与周期蛋白E的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中国乳腺癌病人术后死亡风险时间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1992年1月至200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并且资料完整的原发性乳腺癌2214例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生存及死亡风险分析。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均提示肿瘤大小、腋下淋巴结转移状态和孕激素受体状态是影响总存活率的预后因素(P<0.05)。全组病人年死亡风险曲线呈现双峰型,死亡高峰分别位于术后第2年及术后第9.5~10年,且该死亡模式在肿瘤较大及淋巴结阳性的亚组中更为明显。激素受体状态虽不改变病人的双峰型复发模式,但却呈现出一定的时间依赖性。结论乳腺癌术后死亡风险时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针对性制定术后随访和辅助治疗的新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8.
背景与目的:Rab蛋白属Ras超家族中有超过60个成员的最大的一个亚家族。Rab27A是这一家族中唯一一个明确涉及到人类遗传性疾病的成员。本研究探讨Rab27A对人乳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含有Rab27A开放阅读框的真核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其导入乳腺癌细胞MDA-MB-231,同时采用RNA干扰的方法下调Rab27A的表达。测定Rab27A上调及下调表达后乳腺癌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分布、凋亡细胞比例、体外侵袭等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并采用RT.PCR方法来探讨Rab27A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①Rab27A的表达水平随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增强而增高。②上调Rab27A表达后导致乳腺癌细胞生长加速、s期细胞比例增多、凋亡细胞比例下降、体外侵袭能力增强。③Cyclin D1、MMP-7和MMP-9基因表达水平与Rab27A表达呈正相关,而p16的表达与Rab27A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Rab27A通过调节Cyclin D1、MMP-7、MMP-9和p16基因的表达,从而在乳腺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凋亡和侵袭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9.
三军丸合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三军丸加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1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应用三军丸、中药熏蒸治疗,配合柳氮磺吡啶和甲氨碟呤(两者酌情减小剂量或选用其中的一种);对照组予非甾体抗炎药(选用美洛昔康),并常规使用柳氮磺吡啶和甲氨碟呤,治疗12周后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00%,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5.36%,不良反应率为28.00%,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三军丸合中药熏蒸治疗控制疼痛及关节僵硬疗效与非甾体抗炎药相似,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60.
乳腺癌患者术后不同部位复发转移的风险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患者术后有其常见的转移部位,有研究认为乳腺癌的转移是呈一定的时间规律分布,然而各不同部位的转移规律及相互关系则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复发的风险规律以及其在不同部位间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5月在我院乳腺科专家门诊连续接诊的手术后复发或转移的210例患者,分析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及淋巴结、骨、肝、肺等不同转移部位的年复发风险时间分布.复发风险采用Cox风险函数估计,并运用Kernel平滑曲线作图.结果:根据乳腺癌预后因子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年事件风险曲线呈双峰模式,术后第2.5年和第9年高危复发者双峰风险高度显著高于中低危患者.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年事件风险亦呈现双峰型模式,局部复发的风险曲线双峰出现均分别早于远处转移2~3年.淋巴结、骨、肺、肝等部位转移的双峰出现的事件基本一致,但均晚于局部复发时间.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不同部位转移均存在一定的时间分布规律,局部复发和内脏转移的主要机制可能有所不同,前者可能是后者的先兆,应特别注意中高危患者的局部复发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