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 毫秒
3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GeneSearchTM breast lymph node assay in intraoperative detection of metastases in sentinel lymph node (SLN) from breast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225 SLN from 88 patients was prospectively studied. Each SLN was cut into 2 mm slabs which were examined by intraoperative imprint cytology (ⅡC) first, followed by GeneSearch assay and postoperative serial sectioning. GeneSearch used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T-PCR technology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CK19 and mammaglobin in SLN. The results of GeneSearch assay were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ⅡC and post-operative serial sectioning. Results Amongst the 88 cases studied, 225 SLNs were found, and obvious metastatic carcinoma cells were identified in 27 SLNs and micrometastasis in 9 SLNs.One hundred and eight-nine SLNs were considered as "negative" (with "isolated tumor cells" present in 5 SLNs). The turn-around time of intraoperative GeneSearch assay ranged from 35 to 45 minutes (mean = 40 minutes). The concordance rate between GeneSearch assay and post-operative serial sectioning was 95.6% (215/225), with a sensitivity of 86.1% (31/36), compared with 94.7% (213/225) and 72.2% (26/36)respectively for ⅡC. The size of metastatic foci correlated with the Ct value of CK19 and mammaglobin (P <0.01). Conclusions GeneSearch assay for intraoperative detection of metastase in SLN has a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and demonstrates a relatively higher sensitivity than ⅡC. The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 still requires further evaluation of larger number of cases.  相似文献   
32.
背景与目的:随着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不断改善,全乳切除后接受乳房重建手术的患者比例正逐年增高。腹部游离皮瓣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游离腹壁皮瓣乳房重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6月—2011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游离腹壁皮瓣乳房重建的51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51例患者(1例患者为双乳重建,手术计52例次)中,行游离的横行腹直肌(free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F-TRAM)手术1例次,保留肌肉的F-TRAM19例次,DIEP 32例次。结果:手术成功49例(96.1%)。受区血管的选择:胸廓内血管42例次(80.8%);胸外侧血管1例次(1.9%);肩胛下血管9例次(17.3%)。穿支平均数量为2.31支(1~4支),平均手术时间为8.1 h(4.6~12 h),平均住院时间为20 d(10~39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1 d(4~22 d)。在Ⅰ期重建的40例患者中(包括1例双侧Ⅰ期乳房重建),术后化疗有23例(57.5%),其手术距离首次化疗时间为15.6 d(7~33 d)。乳房重建术后乳头重建患者13例(25.5%)。随访1.2~38.5个月,中位随访7.5个月。全部皮瓣坏死2例(3.92%),皮瓣感染1例(1.96%),皮瓣下血肿1例(1.96%),部分脂肪坏死8例(15.69%),腹部并发症3例(5.88%)。患者总体满意度为8.5分。结论:游离腹壁乳房重建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血供佳,皮瓣组织量大,可以满足大部分患者的需求。术后供区并发症较少,患者对重建形体的满意度较高。但该术式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先进的手术设备及护理团队的配合。  相似文献   
33.
乳腺癌的手术发展经历了从局部切除术、乳腺癌根治术、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到保乳手术等阶段[1],手术范围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使外科治疗模式从"可以耐受的最大治疗"转变到"最小有效治疗"[2]。腋窝手术分期也由腋窝淋巴结清扫逐渐演变为先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后再选择性地清扫腋窝淋巴结。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率的提高、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34.
背景与目的:肿瘤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趋化因子受体CXCR4与乳腺癌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转录因子ETS2(人红血细胞增多症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2)对人乳腺癌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4表达的影响,以及ETS2调控CXCR4转录的分子机制。方法:在MCF-7和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株中,本研究通过瞬时转染技术,以及RNAi技术,检测过表达ETS2或抑制ETS2的表达。然后分别应用RT-PCR以及ELISA检测CXCR4 mRNA的表达和蛋白水平,荧光酶素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启动子活性,ChIP实验检测结合到CXCR4启动子上的ETS2的量。并且对CXCR4启动子上的2个ETS结合位点进行突变,通过荧光报告基因实验,检测突变对CXCR4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转染了ETS2过表达质粒的MDA-MB-231和MCF-7人乳腺癌细胞中,CXCR4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水平都升高;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提示,ETS2通过激活CXCR4启动子的活性提高CXCR4的表达;通过ChIP实验发现,在转染了ETS2表达质粒的MDA-MB-231和MCF-7人乳腺癌细胞中,结合到CXCR4启动子上的ETS2的蛋白量増高,提示ETS2通过直接结合到CXCR4启动子上,从而提高CXCR4启动子的活性;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ETS2的表达,可以显著减弱CXCR4启动子的活性,降低CXCR4的表达和结合到CXCR4启动子上的ETS2的量;荧光酶素报告基因的结果显示,任意一个位点的突变都降低了CXCR4启动子的活性,2个位点的同时突变使CXCR4启动子的活性进一步降低。结论: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细胞中,ETS2通过直接结合到CXCR4启动子上的2个结合位点(-540到-535和-240到-235),活化CXCR4启动子活性,从而对CXCR4发挥转录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
背景与目的: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年龄段的乳腺癌患者的BMI与其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25 629例初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状况,经调整主要预后影响因素,以限制性立方样条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在不同年龄亚组中BMI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联。结果: BMI与年龄均为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且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死亡风险与BMI的关联模式有所不同。在年龄小于35岁组观察到死亡风险与BMI呈现“J”型的关联,BMI为20.16 kg/m2的患者死亡风险最低;在年龄35 ~ 60岁组观察到BMI在23 kg/m2以下的患者死亡风险随着BMI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BMI在23 kg/m2以上的患者死亡风险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年龄大于60岁组观察到死亡风险与BMI呈现“U”型的关联,BMI为23.86 kg/m2的女性死亡风险最低。年龄小于35岁组患者的死亡风险对BMI变化的敏感程度相较于年龄35 ~ 60岁组和大于60岁组更高。结论: 在校正了相关预后因素后,BMI与年龄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死亡风险与BMI的关联模式有所不同,对于年轻患者,死亡风险最低对应的诊断时BMI约为20 kg/ m2,而对于60岁以上患者,死亡风险最低对应的诊断时BMI约为24 kg/m2。  相似文献   
36.
卵巢功能抑制(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OFS)已经应用于乳腺癌治疗数十年,早期辅助治疗研究证实,单独进行OFS能够降低5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改善生存情况。鉴于新的循证医学数据不断累积,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遂召集国内乳腺癌专家,在《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基础上共同商讨制订了《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年版) 》。2021年版共识建议,将药物去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作为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OFS的首选。中高危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推荐接受OFS的内分泌治疗;低危患者推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SERM)单药治疗;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AI)代替SERM治疗的绝经前患者,需要同时接受OFS治疗。关于OFS联合方案,对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的中危和高危患者,或亚群处理效果模式图(subpopulation treatment effect pattern plot,STEPP)分析的较高风险患者推荐OFS联合AI治疗,OFS联合SERM治疗也是合理的选择。对存在SERM禁忌证的任何风险级别患者,推荐OFS联合AI治疗。关于OFS的使用时机,建议根据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前的卵巢功能状态,决定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如果考虑卵巢保护,推荐GnRHa同步化疗,不影响患者的生存获益;如果不考虑卵巢保护,推荐GnRHa可以在化疗结束后直接序贯使用。已接受化疗的患者不推荐确认卵巢功能状态后再使用GnRHa。GnRHa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标准疗程应为5年。完成5年联合OFS的内分泌治疗后,如未绝经且耐受性良好,推荐继续5年联合OFS的内分泌治疗或5年SERM治疗。低危选择OFS替代化疗的患者,可考虑OFS联合内分泌治疗时长为2年。推荐与患者充分沟通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选用合适的药物去势治疗方案。合理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地缓解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于接受药物去势的患者,不常规推荐在药物去势治疗过程中监测雌激素水平并根据检测报告来决定是否继续药物去势。但在药物去势后,怀疑不完全的卵巢功能抑制时[包括改变用法如注射人员缺乏相关经验、更换剂型或出现某些可能提示卵巢功能恢复的生理变化如月经恢复和(或)更年期症状的周期性波动时],可以进行雌激素水平检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无论激素受体阳性或阴性,推荐在(新)辅助化疗前和化疗过程中使用OFS药物保护卵巢功能,降低卵巢功能早衰的发生风险,减少生育能力损害。推荐化疗前2周开始使用GnRHa,每28 d 1次,直至化疗结束后2周给予最后一剂药物。此外共识还建议,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应尽可能纳入绝经前女性,在雌激素充分抑制的前提下,探索抗肿瘤药物对肿瘤生物学特性和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随着乳腺癌分期分型诊治原则的确立和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应用,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和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中国乳腺癌患者基数大,具有独特的发病特征,需要不断探索更合适的治疗策略;临床研究的体量和水平也在不断提升。2023年,针对不同亚型乳腺癌均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成果。在外科治疗方面,关于靶向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试验和对侧乳腺癌风险预测BRCA-CRisk模型的建立为外科降阶梯治疗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方面,吡咯替尼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疗效;在三阴性乳腺癌方面,精准分型治疗和免疫治疗持续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方面,对低风险患者豁免化疗以及探索内分泌治疗耐药后的可选方案均有重要研究成果;在BRCA突变方面,BGB-290-201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了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用于中国人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对晚期HER2阴性...  相似文献   
38.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丽  孙特  祖静  吴炅 《武警医学》2007,18(3):209-209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其他部位,并随月经周期变化的症群,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1].……  相似文献   
39.
乳腺癌患者乳房切除手术后对患者心理和生理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乳房重建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放疗能够降低局部区域复发,但术后放疗对重建乳房美容效果的影响及技术实施上的难点成为近年来引起关注的特殊临床问题[1].笔者回顾28例乳腺癌患者乳房切除术加即时乳房重建及放疗后的近期结果 ,分析即时乳房重建后放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0.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综合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学资料,提高术前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后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MRI影像特征和病理资料.结果: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3例,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7例.肿瘤位于胃18例,小肠5例,结肠2例,肠系膜1例;所有惠者均无淋巴结肿大.免疫组化显示:CD34阳性率92.3%,CD117阳性率96.2%.结论:检测CD34,CD117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肿瘤大小和核分裂的多少是病理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CT,MRI综合影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良恶性趋势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