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8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唐宗海从瘀血论治痨瘵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宗海论治痨瘵首重瘀血,认为痨虫是瘀血所化,治瘀血是治其本。唐氏从瘀血论治痨瘵,强调辨病辨证对症审因论治,倡导分部逐瘀,直捣巢穴,据此予以不同的祛瘀法,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从瘀血论治痨瘵的证治体系。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新入职医师心肺复苏(CPR)质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3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医类别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使用Resusci Anne QCPR?模拟人,参考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标准对佛山市中医院105名新入职医师进行CPR质量考核,并使用Wireless Skill Reporter?软件收集数据。结果(1)参与考核的新入职医师共105名,CPR考核合格率仅为61.9%。(2)不同性别、专业方向、学位、毕业院校、工作经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类型、接受CPR的培训类型在新入职医师之间的CPR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过CPR培训和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影响CPR质量的独立因素。参加过CPR培训的新入职医师,其CPR考核的合格率是未参加过培训的59.192倍(OR=59.192, 95%CI:10.854~322.107);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入职医师,其CPR考核的合格率是未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观察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近期、远期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将80例CS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40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后及治疗后1、3个月观察疗效,比较2组症状体征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3个月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 0. 05)。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P 0. 05)。治疗组治疗后愈显率87. 5%(35/40)、总有效率97. 5%(39/40),对照组治疗后愈显率42. 5%(17/40)、总有效率70. 0%(28/40);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愈显率92. 5%(37/40)、总有效率97. 5%(39/40),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愈显率40. 0%(16/40)、总有效率65. 0%(26/40);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愈显率77. 5%(31/40)、总有效率90. 0%(36/40),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愈显率22. 5%(9/40)、总有效率52. 5%(21/40)。治疗组治疗后、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双侧VA、BA、双侧PCA Vm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 0. 05)。结论 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治疗CSA,能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脑血流速度,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64.
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QSM)是现有磁共振序列中,评估帕金森病(PD)患者大脑区域铁积聚最灵敏的定量技术,在PD的鉴别诊断、病情评估、脑结构显像、外科治疗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本文针对QSM在PD中的应用进行概述,以期帮助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和更好地应用该技术。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湿针灭活肌筋膜触发点(MTrPs)联合督脉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常规药物口服,对照组50例予针灸治疗;治疗组50例予湿针灭活MTrPs联合督脉灸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隔3 d。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治疗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rthel指数及骨密度,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含量。结果 2组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疼痛VA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3个月后骨密度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3个月后BGP均升高(P0.05),BALP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针灭活MTrPs联合督脉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骨密度及骨质量。  相似文献   
66.
针灸治疗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针灸治疗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概况,分析了针灸治疗的特点、临床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针灸作为非光性授时因子调整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的可能机制,指出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67.
吴曦 《河南中医》2013,33(7):1159-1160
如意金黄散出自《外科正宗》,由天花粉、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10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除湿化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为疮科之要药.笔者应用此散剂治疗痄腮、粉刺、痛风性关节炎、盆腔炎、不孕症、肠痈、乳痈等病证,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68.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外表现(附2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978-01~2003-12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0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年间共收治IBD患者201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82例,克罗恩病(CD)患者19例。IBD伴肠外表现发生率为20·9%(42/201),UC患者为21·43%(39/182),CD患者为15·79%(3/19)。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5)。UC患者年龄小于20岁者肠外表现发生率高(P<0·01),年龄大于50岁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低(P<0·01)。发生于UC活动期者占89·74%(35/39),而发生在缓解期者仅占10·26%(4/39);CD患者肠外表现均发生在活动期。肠外表现中关节、肌肉损害最为多见,其次为皮肤损害。侵犯泌尿系统、甲状腺及肝胆系统者罕见。伴有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及外周关节炎的患者多易合并其他种肠外表现。结论IBD患者伴有肠外表现者并非少见,女性年轻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高,关节、肌肉及皮肤损害是IBD患者最多见的肠外表现,肠外表现的发生随IBD疾病活动性、疾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的增加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69.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5例VBD患者。结果①5例患者中,VBD合并椎-基底动脉急性夹层1例,VBD合并椎动脉动脉瘤1例,VBD引起三叉神经痛l例,VBD致后循环缺血、梗死2例。②每例VBD患者平均置入3(1~5)枚LEO支架和3.8(0~8)枚弹簧圈,重建椎-基底动脉的血流。③所有患者血管重建成功,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患者平均随访9.2(2~17)个月,无新发临床症状。结论弹簧圈辅助支架治疗VBD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安全性较好,可显著改善VBD引起的多种临床症状,但对卒中的长期预防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0.
代谢指纹谱用于丹参活性成分的分析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以SD大鼠肝匀浆作为体外代谢方法,并结合HPLC-DAD-MS分析手段作为代谢指纹谱平台,在此基础上,对单味中药丹参进行体外代谢,采用HPLC-DAD-MS辅以MALDI-TOF-MS对代谢前后的指纹谱差异与相似性进行比较,结合抑菌、血凝体外药理实验测定丹参提取物及其代谢物、3种主要成分的活性。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和血凝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丹参代谢物活性均高于其提取物。通过考察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的抑菌活性与血凝活性,并结合体外肝匀浆代谢实验,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丹参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增高是因为隐丹参酮代谢转化为抑制率高的丹参酮Ⅱ_A引起的;丹参提取物血凝活性在代谢后升高的原因是由于隐丹参酮谢转化为血凝活性更高的丹参酮Ⅱ_A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