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蒿芩清胆汤配合痰热清治疗流感病毒性发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又称病毒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死亡人数多的特点。每年各国家和地区均有不同范围的流感流行。自2009年3月墨西哥、美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后,疫情迅速蔓延至数十个国家及我国,至今疫情仍在流行之中。  相似文献   
62.
发热与汗出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中医问诊的重要内容。张景岳《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把这两大症状放在病史采集的首要地位。在临床中,将因感受温热邪气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急性外感热病称之为温病。发热几乎贯穿于温病的整个过程。外感温热病又以其病程中汗液变化之著而有“汗病”之称。辨别汗出的异常,对于了解温病病邪的深浅、病情的轻重以及机体正气津液的盛衰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由此看出,发热与汗出两大症状对于温病的诊断尤为重要。历代医家关于温病发热与汗出的机理研究颇多,涉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较少。探讨二者的关系对于把握温病病邪的性质及机体阴阳盛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发热与汗出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展开讨论分析,有助于更深刻地研究温病在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与规律,更好的利用温病学理论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3.
目的:通过模拟岭南湿热复合因素造模实现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的构建,并观察蒿芩清胆汤对模型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周龄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单纯病毒感染组(B)、湿热证模型组(C)、蒿芩清胆汤组(D)和阳性药物组(E)。A、B两组均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4 d,B组于第11天滴鼻感染病毒1次。C、D、E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4d,同时连续10 d气候箱暴露,6 h/d,第11天滴鼻感染病毒1次,感染病毒后不再置入气候箱。D、E组分别于病毒感染后2 h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4 d。D组每日灌胃蒿芩清胆汤水煎浓缩液0.4 ml;E组按70 mg.kg-1.d-1剂量灌胃给予利巴韦林溶液0.4 ml;其余各组均同时以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干预14 d后,处死小鼠眼球取血,检测各组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①与A组相比,B、C组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5),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CD3+CD4+/CD3+CD8+值显著降低(P<0.05);与C组相比,E组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1),D、E组CD3+CD4+/CD3+CD8+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②与A组相比,B、C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IFN-γ/IL-4值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相比,E组IFN-γ/IL-4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蒿芩清胆汤对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小鼠具有多靶点的免疫炎症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蒿芩清胆汤及其化裁方对病毒性肺炎湿热证小鼠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及肺组织流感病毒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时照组、湿热证模型组、蒿芩清胆汤组(剂量为36.92 mg·kg-1·d-1)、化裁1组(剂量为30.39 mg·kg-1·d...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价实施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的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价2013~2016年间实施临床路径后中风(脑梗死)急性期前后患者的入径率、完成率、变异率、严重程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出院30 d时功能预后改良等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92例,其中2013年241例,2014年191例,2015年135例,2016年225例;2014至2016年3年间的入径率、完成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危重病占比、性别构成比保持稳定(P0.05);2016年度的短期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0~2分比例及变异率优于2014与2015年度(P0.05)。出院30 d时2014~2016年度的功能改善程度优于2013年度(P0.05)。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后3年度的总和稍高于2013年度(P0.05),未见明显上升。【结论】按照临床路径管理中风,能较好规范疾病的诊疗行为及流程,提升疗效,达到甚至超过管理方案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66.
"透热转气"指在营分证中应用清营热、养营阴的同时,配以药物解除气营之间的障碍,将脉中之温邪透达至脉外,使营热外达。"透热转气"法是营分证治疗中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温邪初入营分证。"透热转气"法在临床运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辨热型,分门别类;畅通道路,邪有出路;兼夹之邪,临证加减等。  相似文献   
67.
湿热环境在湿温发病中的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湿温发病的机理。比较新西兰白兔在湿热环境处理前后的症状体征、血液中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含量。结果:湿热环境能使新西兰白兔体温升高,血浆内毒素、TNF-α、IL-1浓度升高,并产生倦怠、纳差、大便粘滞等温病湿热证样表现。提示湿热环境是引起湿温病的部分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68.
正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剧烈疼痛,疼痛程度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加重,发作频率亦逐渐增加~[1]。本病难以自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是三叉神经局部脱髓鞘引起[2]。西医治疗主要以口服西药为主,服药无效或失效时,常使用封闭治疗、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或手术治疗等。近年来有报  相似文献   
69.
61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入院时中医证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入院时中医证候特点,为中医药的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确诊的61例SARS患者入院时的中医证候(卫气营血辨证)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历资料建立数据库,对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比、率)进行描述及统计.[结果]本组SARS病例入院时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中、高热型共43例(70.49%);咳嗽80.33%、恶寒57.38%;倦怠乏力67.21%、脘痞纳呆59.02%,疼痛53例(86.89%),其中头痛32.79%、肌肉关节酸痛47.54%、咽痛27.87%;舌质淡红29.51%、舌红52.46%、舌尖红8.20%、舌暗红8.20%;苔白22.95%、苔黄75.41%;脉象浮数40.98%、滑数21.31%、濡数24.59%;病情处于卫气分阶段者共60例(98.36%);有挟湿表现者38例(62.30%),挟湿在卫分、卫气同病、气分三阶段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X2=3.85,P>0.05).[结论]SARS病例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并以中、高热型为主;肺系症状咳嗽、恶寒、咽痛多见,而胸闷、胸痛、气促等出现率较低;中焦湿热证候与疼痛表现常见;早期绝大多数病例尚处于卫、气分阶段,各阶段均多有挟湿表现.  相似文献   
70.
偏头痛是初级保健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在美国,有18%的女性和6.5%的男性患有此病,其中近半数患者未能确诊或得到恰当的治疗[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