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8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探讨和总结吴承玉教授临证过程中辨体论治之宝贵经验,从重视辨体在辨证中的指导作用、正确处理辨体与辨证之间的关系、重视舌脉在辨体中的作用、熟读经典,做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等几方面实现准确地辨识体质,进而服务于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62.
1验案举隅案例1林某,女,32岁,201年6月25日初诊。患者近一年来每次月经均推迟7~10天,末次月经时间是6月17日,经量适中,夹有血块。面部黄褐斑,面色暗淡腹胀纳少,腰膝酸软,平素情绪不稳,急躁易怒,舌苔薄白,舌质暗紫,脉细弦。辨证属肝肾精血亏虚,肝脾不调,气血不畅。治拟经前疏肝健脾,理气调血;经后养肝益肾,调肝运脾。  相似文献   
63.
五脏中脾、肾阳虚皆为大家所熟识,但肝阳虚却不被大多数医家所承认,甚或有人将属于肝阳虚的症状强加给脾、肾阳虚。笔者经过文献整理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阳虚证是客观存在的,故将肝阳虚与脾、肾阳虚进行鉴别对于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率大有裨益,现简要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4.
文章尝试将Microsoft神经网络算法引入肺系证的诊断。选定828例肺系病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的580例作为"训练数据",248例作为测试数据。通过挖掘模型进行预测,最后得出肺系证Microsoft人工神经网络诊断准确率为72.58%。  相似文献   
65.
寒热错杂证是指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的病症.其形成涉及脏腑生理病理、体质、感邪等多种因素,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临证时,应以寒热并用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66.
痛风病的病证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痛风的病证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对痛风病人的体质、病因、病位、病性重点进行分析,可增强辨证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67.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以其精深的学术造诣而倍受后学赞赏。其所著《景岳全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新方八阵》,对后世影响甚大,兹就景岳新方八阵之补法略做探析,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68.
目的运用Microsoft关联规则探讨心系基础证与舌脉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利用Microsoft数据挖掘平台,建立心系基础证与舌脉表现的关联规则模型,并对1741份心系病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生成294条规则,其中涉及心气虚证158条,心血虚证1条,心阴虚证8条,心阳虚证4条,心火亢盛证4条,心血瘀阻证113条,痰蒙心神证6条;规则能够反映基础证的舌脉特点及基础证之间的相关性。结论运用关联规则算法能够探明心系基础证与舌脉表现之间的关系,但算法设置及规则整理尚存在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尝试多算法的联合使用,同时要设计符合中医药数据特点的新算法,从而为五脏系统数字化辨证体系服务。  相似文献   
69.
非医学专业本科生攻读中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非医攻博")是教育部及中医药管理局探索培养中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新途径.从2002 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的中医药大学开展"非医攻博"的试点工作.本校作为4 所试点学校之一,已招收了10 届共79 人,生源背景涉及文、史、理、工等多学科.现从本校"非医攻博"招生、学生培养及就业等方面,分析"非医攻博"学生培养中凸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今后中医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正>脾易湿胜,湿易困脾,可见脾对湿有特殊的敏感性[1],故《素问·宣明五气》云:"脾恶湿。"后世医家叶天士亦曰:"脾喜刚燥。"多年来,关于脾证本质的研究重在脾病虚证,较少涉及脾病实证。临床上,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十分多见,有必要加强对此类证型的研究,现从实验与临床研究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