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5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81.
老年黄斑变性的闪烁光和明视视网膜电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5眼干性型和24眼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AMD)作30Hz刺激频率闪烁光和明视ERG检测,闪烁光ERG波形经傅里叶变换后取基波(30Hz)的相位和幅值作为特征性指标进行观察。结果干性型AMD闪烁光ERG基波相位、幅值,明视红、白光b波幅值的异常率分别为48.89%、8.89%、8.89%及10.11%,异常率间有显著差异(P<0.01)。视力正常的早期AMD中,基波相位仍有较高的异常率。湿性型AMD的基波相位与幅值的异常分别为62.50%和45.84%.两型AMD基波幅值、明视ERGb波幅值间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幅值异常与病变程度有关,基波相位是检测AMD早期视功能变化的较敏感指标。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41-43)  相似文献   
282.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分类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类型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特征。方法对诊断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88例(125眼)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及FFA,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根据其FFA表现可分为6种类型:(1)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25例36眼,占28.8%;(2)新生血管性高度近视黄斑病变.22例32眼。占25.6%;(3)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12例16眼,占12.8%;(4)高度近视性Fuchs斑:9例12眼,占9.6%;(5)高度近视性黄斑萎缩:14例23眼,占18.4%;(6)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6例6眼,占4、8%.结论根据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FFA进行分类有助于明确病变性质、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眼科新进展2007;27(2):113-115】  相似文献   
283.
患儿男,4岁。因出生时家长即发现其双眼不能追光,视力极差来我院就诊,患者为足月顺产,父母非近新联姻。检查:智力正常,无心、肾、听力等异常。眼科检查:双眼视力均无光感,眼球水平震颤,各方向眼球运动不受限。双眼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轴深约3,CT瞳孔圆,虹膜纹理清楚,晶状体透明,玻璃体无混浊。  相似文献   
284.
多焦视网膜电图在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和评价多焦视网膜电图(ERG)对视网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VERIS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检测了11例(11眼)特发性黄斑裂孔,24例(25眼)视网膜脱离和15例(30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多焦ERG。测试野的水平视角为±26.6°,垂直视角为±22.1°,采用Burian-Allen接触镜电极,在8min(分16段)记录103个视网膜部位的反应。结果与正常年龄组相比较,特发性黄斑裂孔,于1~2环N  相似文献   
285.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眼底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中国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眼底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 分析经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PCV患者42例48只患眼的眼底图像资料。 结果 PCV患眼眼底最常见表现为斑片状视网膜下出血,占72.9%;其次是黄白色渗出,占27.1%;仅14.6%的患眼于后极部可见特征性的视网膜下结节样橘红色病灶;54.2%的患眼有出血性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 PED)。75.0%的患眼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25.0%的患眼见多个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而无明显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与之相连。62.5%的息肉状病灶位于黄斑区;12.5%的息肉状病灶在血管弓区;6.3%的息肉状病灶位于视盘旁区;18.8%的息肉状病灶在上述2个部位同时存在。 结论 中国人PCV患眼眼底最常见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大部分患眼存 在PED。PCV好发部位为斑区及血管弓区,大部分患眼ICGA可见特征性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286.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测试并比较正常人和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方法 应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 science 4.0 视诱发反应图象系统对17例20只正常眼、7例10只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干性型眼,8例 8只AMD湿性型眼和11例11只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眼进行检测。将各组老年性黄斑变性者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N1、P 1波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值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AMD湿性型各环N1、P 1 波潜伏期和AMD干性型3~6环处N1波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人。AMD湿性型在1~4环处N1波和1~6环处P 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下降,AMD干性型在1~5环处N1波和1~6环处P 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下降,IMH者在1~2环处N1、1~3环处P 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低于正常人。 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可对老年视网膜穿孔黄斑变性部位进行视功能的定量检测。(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24-2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