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5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黄斑病变患者的色觉变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各种黄斑病患者色觉改变的特点。 方法:应用Panel D-15试验和FM100-hue试验对各种黄斑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其色觉改变的类型及颜色辨别力与视力的关系。 结果:所以老年黄斑变性湿性型、Stargardt病、黄斑裂孔和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眼皆出现色觉异常,平均总错误分方根均值较高,视网膜前膜眼和老年黄斑变性型眼的色觉异常率和平均总错误分方根均值较低。FM 100-hue试验总错误分方根值与视力呈负相关(r=-0.8944)。 结论:不同的黄斑病变产生的色觉异常类型和严重性不同,颜色辨别力和视力呈负相关关系。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80-82)  相似文献   
102.
本文应用激光干涉条纹和视网膜电图方法检测了16例19只白内障患眼术前视功能,并预测其术后 E 视力表视力。结果表明:63.2%的眼术前激光干涉视力和术后视力表视力相一致;79.0%的眼术前明视视网膜电图 b 波振幅与术后视力表视力成相平行关系;结合两种方法,90.0%的眼其术前视功能和术后视力表视力相一致。比较这两种方法,激光干涉视力方法简便、快速、病人容易接受,但对成熟期白内障会出现假阴性结果,视网膜电图是一种客观方法,较少受致密晶体的影响,但测试相对复杂,因而,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白内障术前视功能状况,并对术后视力作出较可靠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3.
特发性水螅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特发性水螅状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IPC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61例(202只眼)在1995年11月-2001年4月期间诊断为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进行了重新分析。结果:14例(8.7%)17只眼原诊断为湿性型AMD的患者重新诊断为IPCV。国人IPCV多发生于男性(78.6%),且单眼受累状主(78.6%)。发病年龄48-78岁,平均61.5岁。ICGA显示IPCV病变呈一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血管网的末梢有水螅状扩张、膨隆;病变位于黄斑区及颞上、下血管弓周围者12只眼(70.6%),视乳头旁5只眼(29.4%)。结论:IPCV易误诊为湿性型AMD,但其ICGA显示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的水螅状血管扩张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前后中心视野的改变 ,确定中心视野检查对评价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15例 15只眼 ,均采用巩膜扣带术使视网膜复位。手术前、术后分别采用瑞士Interzeag公司生产的Octopus 10 1型自动视野计进行视野检查。结果 手术前脱离区、非脱离区的平均光敏感度分别为 6 42 8± 8 2 2 8dB、17 0 2 0± 8 44 4dB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t=4 3 0 0 ,P =0 0 1) ,而手术后脱离与非脱离区的光敏感度分别为 2 0 5 2 6± 4 191dB和 2 1 72 3± 3 82 5dB ,差异无显著性 (t =1 14 8,P =0 2 73 ) ;手术后脱离区、中心 10°视野的光敏感度分别由 6 42 9± 8 2 2 8dB提高至 2 0 5 2 6± 4 191dB和由 13 5 60± 10 614dB提高至2 5 5 40± 18 816dB ,较手术前都有明显提高 (t1=6 842 ,t2 =7 419,P <0 0 1) ;手术前后非脱离区的光敏感度分别为 2 0 0 92± 6 2 3 2dB和 2 1 72 3± 3 82 5dB ,差异无显著性 (t=1 2 63 ,P =0 2 3 11) ;手术前后的中心 10°视野平均光敏感度与视力呈正相关 (r1=0 5 3 7,r2 =0 5 5 1,P <0 0 5 )。结论 自动视野检查能定量地反映视网膜复位后视功能恢复 ,它具有方便、稳定、能定位等优点 ,是评价裂  相似文献   
105.
应用光学助视器,对14例(25眼)老年黄斑变性低视力患者作了视觉康复.经用远用助视器,25眼中的24眼(95%)远视力有改善,其中12眼(48%)远视力≥0.4;经用近用助视器,全部眼(100%)的近视力有改善,13眼(52%)近视力达≥0.5,10例患者可阅读5号中文印刷体,阅读成功率达71.4%.结果表明助视器的应用对改善老年黄斑变性低视力患者的远、近视力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分析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检测正常眼底、不明原因视力异常儿童患遗传性眼底病变的意义。方法 对74例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有16例视力异常而眼底检查正常者中4例FFA显示有遗传性眼底病变,其中2例为Stargardt病,1例为视锥细胞营养不良,1例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结论 约25%眼底检查正常、视力有不明原因异常的儿童可能患有某些早期遗传性眼底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比较LASIK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 ,以及术前最好矫正视力与术后裸眼视力的比较 ,分析角膜组织的额外损失量及其对术后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 :48例 96只眼的角膜厚度在LASIK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进行测量 ,比较术后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差异 ,分析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所在 ,同时比较术前最好矫正视力与术后裸眼视力有无差异 ,从而判断角膜组织的额外损失量对术后裸眼视力的影响。结果 :术后 3d、 7d的角膜厚度实测值与理论值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术后 1m实测值与理论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前最好矫正视力与术后不同时期的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LASIK术中 ,除激光切削的角膜组织外 ,角膜还会有一部分额外损失量 ,微型角膜板层刀的切割作用很可能是引起这部分额外损失量的原因 ,但其对术后裸眼视力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8.
玻璃体切除术前视觉电生理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于玻璃体切除术前行视觉电生理测定,以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因眼外伤、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血管疾患等导致玻璃体出血或混浊的82例患者在玻璃体切除术前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及视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测定,并与术后两周的视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2例中,玻璃体切除术前ERG测定值正常者6例,轻、中度降低者37例,严重降低或记录不到者39例;在后者中,术后视力无改善或减退者分别为23例及6例,与正常ERG者术后4例进步、2例不变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前ERG随不同病因有所区别。对术后视力差者的术前ERG及VEP也作了分析。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前行视觉电生理测定有助于对患者术后的视力改变及疗效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9.
玻璃体混浊患者的激光干涉视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34例明显玻璃体混浊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进行激光干涉视力测定,以预测术后视力的恢复程度。其中3例术前激光干涉视力为无红光感,术后视力恢复分别为0.05,0.04和FC;25例术前激光视力为红光感,术后视力恢复为FC至0.5不等;6例能够辨别条纹的玻璃体混浊患者,5例术后恢复视力基本与激光干涉视力相符。认为:玻璃体混浊相对较轻患者能够辨别条纹,术前测定激光干涉视力有一定价值;严重玻璃体混浊患者,激光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干涉条纹,对视力的预测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应予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10.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多焦振荡电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焦振荡电位(multifocal oscillatory potentials, MOPs)在视网膜静脉阻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VERIS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检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19例19只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8例8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11例11只眼。20例正常人作为本组患者的正常对照组。放大器通频带的低频截止为100 Hz,高频截止为1 000 Hz。检测试野的水平视角为±26.6°,垂直视角为±22.1°,于4 min(分8段)记录103个六边形的视网膜反应。 结果 无论在整个测试区或分成五个环,正常眼的一阶反应于37 ms内,二阶反应的第一部分于47 ms内可见三个振荡电位OP-1,OP-2,OP-3,二阶反应振荡波形较一阶反应更明确。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有91.6%(66/72)的OP-1,OP-2和OP-3潜伏期较正常的延迟,68.1%(49/72) 的OP-1,OP-2和OP振幅较正常的降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较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改变更明显。 结论 MOPs能有效和定量评价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功能。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8:20-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