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吴平辉  刘潜  吴江 《山东医药》2010,50(44):92-93
目的探讨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明确其病理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68例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并以20例大月份引产胎儿的胸导管作为正常淋巴管对照组织。结果 PCNA、MMP-2、VEGF在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2%、13.2%、14.7%,与正常淋巴管组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瘤可能是一种淋巴管畸形而非真性肿瘤。  相似文献   
22.
328例小切口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庆荣  吴江  程华  吴平辉  曹闯 《河北医学》2003,9(10):886-887
目的:探讨小切口在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疾病中的优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从1997年6月到2003年1月328例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78例,女50例,右侧218例,左侧72例,双侧38例。结果:应用小切口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328例患儿中仅3例复发。结论: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包括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与成人的病因不相同,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小切口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具有切口小、损伤小、疗效好、恢复快、复发率极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3.
结肠造口术是治疗婴幼儿胃肠道畸形、炎症穿孔等疾病的常见手术。结肠造口术可分为暂时性结肠造口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暂时性结肠造口术多用于小儿结肠或直肠的损伤、巨结肠、直肠肛管畸形等疾病,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主要用于直肠癌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结肠造口的术式不断改进,手术的治疗效果也日益提高。传统的手术方式是襻式造口术式,主要用玻璃棒作为造口肠管的支架来防止肠襻向腹腔回缩,由于此术式术后护理较困难且并发症较多等缺点,  相似文献   
24.
326例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方法.方法:经外环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全组326例,平均手术时间20min,其中3例复发,无其他并发症.结论:此方法有切口小、时间短、创伤轻、恢复快、费用低、疤痕不明显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硬膜外穿刺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硬膜外穿刺针缝合关闭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口。结果全组单侧手术时间12-20min,双侧为25-40min。术中无出血、副损伤;术后1-2d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5d;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采用硬膜外穿刺针行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安全、可靠、经济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6.
63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按住院次序的先后随机分成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1例),分别采用传统Duhamel术式和Ikeda钉合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有效31例,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22例,有效率为71%.对照组术后腹胀6例,闸门现象(大便干结,大便困难)3例,经过人工扩肛3~6个月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污粪6例,术后出血5例,低热7例.观察组无腹胀、闸门现象,出血1例,低热3例,污粪2例.两组手术方式中均无小肠结肠炎、吻合口破裂等并发症.认为Ikeda钉合术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7.
回顾性分析186例Hassab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6%,手术死亡率为3.2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肝功能分级、断流后门静脉压力、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肝功能分级、断流后门静脉压力、术中输血量是Hassab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认为对肝功能好、年龄小、断流后门静脉压力〈35cmH2O者,术中精细操作,手术效果好;对于断流后门静脉压力仍〉35cmH2O的患者,应加行分流术。  相似文献   
28.
患者,男,2岁,因发现右上腹部包块伴疼痛3 d于2011年11月29日入院.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间断感上腹部胀痛,4~5次/d不等,无向腰背部放射,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右上腹部巨大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考虑畸胎瘤可能.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发病以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饮食正常.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1℃,呼吸20次/min,脉搏92次/min,血压120/80 mmHg.一般情况良好,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触及肿大.专科情况:上腹部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上腹部偏右方触及一直径约为10 cm的类圆形肿块,质实,有压痛,边界尚清,移动度一般.脾肋下未触及肿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相似文献   
29.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是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传统治疗方法是经腹幽门环肌切开术。2008年3月~2010年12月我们对收治的15例CHPS患儿进行了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有合并症的小儿急性肠套叠合理的辅助检查、手术方法、术后的正确处理方法,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7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4例有合并症的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方法、手术技巧、术后处理方法,并进行经验总结。结果:术前经B超检查13例,其中3例确诊,10例未发现包块,后改行钡剂灌肠、CT检查得到确诊;钡剂灌肠确诊7例,CT检查确诊12例。18例手术复位成功无肠坏死;6例肠坏死行肠切除行一期肠吻合,无肠瘘以及死亡病例。手术后腹胀5例,均为经钡剂灌肠患儿,经过手术后扩肛缓解。术后切口全层裂开行二期缝合1例;切口感染1例;手术后发热13例(38.6℃以下),经过对症处理后2d无发热;24例患儿痊愈出院。结论:早期诊断、合理选择辅助检查、术后正确处理是成功治疗急性肠套叠患儿、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