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胎盘植入子宫破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4 2岁 ,孕 4产 2再婚 ,末次月经 2 0 0 2年 3月 2 5日 ,无妊娠反应 ,4个月感胎动。 2 0 0 2年 8月 1日外院B超检查示宫内单活胎 ,后壁胎盘 ,19日下腹部微痛 1次。昨晚因房事后腹痛加重 ,当地医院就诊X光片腹部有多个液平 ,腹穿见不凝血 ,急送来院。体温 37.8℃ ,脉搏12 0次 /min ,血压 90 / 6 8mmHg,面色、口唇苍白 ,双肺无异常 ,心率 12 0次 /min,腹部稍隆 ,全腹有压痛及反跳痛 ,未见腹部肠型 ,叩诊有移动性浊音。B超未查到胎心音 ,有胎盘血管杂音。下腹部被低回声实性光团所充填 ,回声紊乱 ,胎盘辨认不清 ,胎儿被挤到子宫左上角处…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老年人无痛胃镜检查中应用瑞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乳剂静脉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80例实施无痛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2组,E组患者静脉缓慢注射依托咪酯乳剂0.15-0.35 mg/kg,RE组患者静脉缓慢注射瑞芬太尼至0.3-0.5 μg/kg,然后静脉注射依托咪酯乳剂0.15-0.3 5 mg/kg,记录2组麻醉前,麻醉后,置胃镜后,苏醒时的SBP、DBP、HR、RR、SpO2,同时记录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药用量、检查中体动、呛咳及检查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各时点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RE组SBP和DBP下降(P〈0.05);两组患者RR下降(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心动过缓,SpO2均高于90%.RE组苏醒时间较E组显著缩短(P〈0.05),依托咪酯乳剂用量较E组显著减少(P〈0.05),检查中呛咳、体动少于E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乳剂静脉注射用于老年人无痛胃镜检查麻醉更为安全、快捷.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洗胃进出液平衡监测系统对洗胃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57)和对照组(n=213),观察组在洗胃机进出端加用洗胃进出液平衡监测系统,对照组仅使用同样洗胃机进行洗胃,观察2组洗胃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传统洗胃患者比较,使用洗胃进出液平衡监测系统的患者其洗胃急性胃扩张、胃出血、误吸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O.05),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心跳呼吸骤停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胃进出液平衡监测系统临床实用性强,能明显降低洗胃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值得lf缶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建立化疗信息支持系统,对妇科肿瘤化疗期间患者信息动态管理,指导临床合理使用静脉,防止药物外渗,及时处理化疗不良反应.方法 化疗信息支持系统与医院内网连接,包括患者住院期间信息资料搜集存储、化疗静脉使用观察、化疗不良反应专家处理系统及出院回访信息4个界面.对30例妇科肿瘤化疗期患者使用化疗信息支持系统,对同期30例患者未使用该系统,比较两组患者化疗药物外渗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使用化疗信息支持系统的患者药物外渗发生率为0.0%,低于未使用系统患者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P<0.05);使用化疗信息支持系统的患者满意度为100%,显著高于未使用系统患者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P<0.01).结论 化疗信息支持系统临床实用性强,确保妇科肿瘤患者化疗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治疗性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PEP组和对照组的胰腺炎病史,术中操作时间等20项研究因素,并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时间操作和高血压增加PEP的发病风险率OR值分别为13.645,6.191,鼻胆管引流,胆道支架能有效降低PEP发生,OR值分别为0.022,0.037。结论:合理减少操作时间,积极控制血压,并及时对胆道行鼻胆管或胆道支架引流,能有效干预治疗性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布加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随}方情况。结果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职业多为农民及打工者(68.4%)。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78.9%)、肝脾肿大(占47.4%及63.2%)、侧腹壁静脉曲张(57.9%)、腹水(36.9%)、下肢水肿(26.3%)、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或溃疡(31.6%)。彩色多普勒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率达80%和84.6%。16例患者行介入或手术治疗,其中12例介入治疗者测下腔静脉直径由术前(24.58±3.85)mm缩小为(17.92±3.05)mm(P〈0.01),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3.08±0.38)kPa降为术后(1.89±0.28)kPa(P〈O.01)。结论门脉高压表现重或伴有下腔静脉高压而肝大、肝功能损害轻者,应高度怀疑本病。彩色多普勒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是重要的检查方法,早期诊断及治疗对预后有重要的影响。介入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7.
背景:以往研究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特点和临床治疗方面,有关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总结并讨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在肌筋膜疼痛中的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10)和Medline数据库(2000/2010),检索词分别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致痛因子、神经系统致敏、伤害性感受器"和"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algogenic substance,nervous system sensitization,nociceptors"。共检索到159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0篇文章。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的作用两方面进行总结,对理化环境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各种理化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表现为各神经血管反应物质增多,炎症递质和致痛因子浓度明显升高。但是国内外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了解仍不深入。  相似文献   
28.
循证医学在医学留学生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导入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已逐步在我院开展。温州医学院于2006年4月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开始招收医学专业学历留学生,2010年底有来自五大洲近40个国家,共有留学生480多名。随着外国留学生人数的增长,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如何开展循证医学在医学留学生教学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探讨。1为何在医学留学生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教育1.1传统的医学教育和循证医学传统的医学教育往往强调个人的临床经验或来自教科书的意见等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然而临床经验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9.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章从重视入科教育、加强实习生临床思维培养和组织出科考核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对实习生在消化内科实习提出实践性改进,从而提高实习质量,使其更好地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对天津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旨在为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提供更多证据,并对前期基于有限证据和经验实施的防控措施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一起发生在集体单位内的聚集性病例进行三间分布及其他流行病学特征描述。结果 自第一例指示病例于1月15日发病后,该单位相继发现10例确诊病例,且疫情从单位传播到4个家庭内,致7人发病。17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5(19~79)岁;其中10例职工病例全部为男性,7例家庭聚集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4例。职工病例中,8例办公地点在CW车间,2例在行政办公楼。病例的暴露-发病间隔中位数为4 d,其中职工病例暴露-发病间隔中位数为4.5 d,家庭聚集病例为4 d。初期发病未实施隔离措施的病例发病-就诊间隔中位数为4 d,发病期间开始居家隔离的病例发病-就诊间隔中位数为2.5 d,发病前开始居家隔离的病例发病-就诊间隔中位数为0.5 d。结论 COVID-19传播过程中存在单位和家庭聚集性,在疫情发生初期,准确、迅速的采取封控措施完全可以阻止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大范围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