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61.
刘信丹  张英  吴孟华  曹晖 《中药材》2018,(2):292-298
目的:从广藿香总RNA中克隆广藿香醇合成酶基因(Pc-PTS_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广藿香倍半萜合成酶基因Pc-PTS_1的cDNA全长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序列进行相似性和同源性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广藿香倍半萜合成酶基因Pc-PTS_1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 713 bp,编码570个氨基酸,含有DDXXD保守序列,并与其他倍半萜合成酶基因具有较高相似性。结论:Pc-PTS_1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其他倍半萜类合成酶基因的发现和研究提供参考,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释其生物学功能,也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合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2.
邓秋婷  吴孟华  张英  曹晖 《中药材》2018,(3):749-752
通过查阅古今本草典籍并结合现代研究文献,对鱼鳔的名称、基原、加工炮制、功能主治进行梳理与考证。鱼鳔最早以"鱁鮧"之名出现于北魏末年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历代古籍中出现的名称还有鱁鳀、鱼白、鱼鳔、鱼肚、线鱼鳔等,主要来源于硬骨鱼类的石首鱼、鲟鱼、鲻鱼、鳇鱼、鲇鱼等5种鱼鳔。炮制加工方法主要有碎剉、切段(丝)、微焙、炒黄等。鱼鳔在古代作为外用药主治疮毒肿痛,内服药主治破伤风、产难、腰膝酸软等症,现如今鱼鳔作为珍贵的药食两用品种用于美容养颜、产后补血等。  相似文献   
63.
蛇类药材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历代本草多有记载。蛇类药材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等功效,在风湿痹证方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文从名称、产地、性状特征、品质评价、功效五个方面对乌梢蛇和蕲蛇的本草记载进行梳理,旨在对其源流和历史沿革进行考证,以期为这两种蛇类药材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64.
大月份孕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病情特殊,救治有一定困难。1988年5月-1996年2月我院遇到3例,均采用经皮穿刺快速植入腹膜透析管方法进行腹膜透析救治获得成功。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病例情况:妊娠中毒症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为初产妇,年龄27岁,妊娠26周时出现重度妊娠中  相似文献   
65.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周围动、静脉慢性栓塞性疾病,对人体危害大,到目前为止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使用链激酶、尿激酶及蝮蛇抗栓酶治疗,由于价格昂贵,蝮蛇抗栓酶疗程长,给患者经济上增加负担和机体上增加痛苦。我科1987年至1995年,采用去纤酶治疗血栓性脉管炎17例,除1例因病程长达2年以上,疗效差外,其余均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6.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罗红霉素的HPLC-MS方法,测定其片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2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交叉口服罗红霉素胶囊。血样用乙腈沉淀、离心后进入LC-MS分析系统,色谱柱:Hypersil C18ODS(5μm,25 cm×4.6mm);流动相:10mmol/L醋酸铵缓冲液(pH3.5)-甲醇(15∶85);质谱条件:气动辅助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检测,选择性离子检测(SIM),检测离子:罗红霉素m/z837.5[M H] ,克拉霉素m/z748.3[M H] 。结果在0.025~50μg/mL范围内峰比值(罗红霉素峰峰面积As和内标克拉霉素面积A i的比值)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最低定量限为3ng/mL。绝对回收率为85.87%~95.03%。罗红霉素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2±26.0)%。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灵敏、准确、简便,符合血浆样品的测定要求。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统计学结果表明: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67.
王建斌  吴孟华  曹晖 《中草药》2019,50(10):2266-2272
目的研究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地上干燥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萃取法、硅胶色谱、凝胶及反相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综合运用IR、HR-ESI-MS、1H-NMR、13C-NMR、DEPT、HSQC、HMBC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腺梗豨莶乙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1个单萜苷(1)、4个二萜苷(2~5)以及1个二酮哌嗪类化合物(6),分别鉴定为(2Z,5E)-7-羟基-3,7-二甲基-2,6-辛二烯-1-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1)、腺梗豨莶丁苷(2)、对映-2β,15,16,19-四羟基海松烷-8(14)-烯-19-O-β-吡喃葡萄糖苷(3)、对映-2-酮基-15,16-二羟基海松烷-8(14)-烯-19-羧酸-β-吡喃葡萄糖苷(4)、豨莶新苷(5)、刺参萜酮B(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豨莶苷F,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建立枳壳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为枳壳配方颗粒及其他枳壳产品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标准汤剂制备要求,制备13批枳壳饮片标准汤剂,建立HPLC特征图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  相似文献   
69.
目的 通过比较草豆蔻和小草蔻生药学方面的特征,为二者的准确区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高效液相特征图谱以及GC-MS分析方法对草豆蔻与小草蔻进行比较。结果 草豆蔻种子团明显大于小草蔻,每室种子数远大于小草蔻;种子横切面观察可见草豆蔻色素层占种皮厚度的比值大于小草蔻,可作为二者性状及显微特征的区别点;草豆蔻与小草蔻成分差异显著,草豆蔻中主要活性成分小豆蔻明、桤木酮、山姜素以及乔松素等均未在小草蔻中检测到;草豆蔻挥发油含量在1.0%~1.8%,而小草蔻挥发油含量≤0.2%,且二者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亦有区别。结论 该研究可为草豆蔻与小草蔻的鉴定及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
艾叶为临床常用中药材,岭南红脚艾基原南艾蒿与艾同为菊科蒿属艾组植物,为岭南民间艾叶的地方习用品。该研究运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对27批岭南红脚艾及13批传统艾叶样品挥发油成分进行检测,分析二者挥发性成分种类的异同,采用内标法结合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6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层次聚类分析(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艾叶挥发油平均含量高于红脚艾,且挥发油成分的种类更为丰富,多为沸点较低的组分,而红脚艾中多为沸点较高的组分。红脚艾和艾叶中挥发性成分均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艾叶中主要含有单萜类化合物,红脚艾中则主要含有倍半萜类化合物,同时艾叶中的含氧衍生物含量明显高于红脚艾。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表明,HCA和OPLS-DA均能将红脚艾和艾叶区分开,二者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该研究可为红脚艾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红脚艾作为岭南地方习用药材的合理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