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U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金银花中10种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金银花中7种有机酸、1种黄酮及2种环烯醚萜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利用UPLC测定不同产地的金银花中10种成分含量。采用Agilent Eclipise Plus C18(50 mm×2.1 mm,1.8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甲醇;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m L/min,柱温30℃。结果建立了UPLC同时测定金银花药材中7种有机酸、1种黄酮及2种环烯醚萜类成分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PLS-DA)分析了所收集不同产地金银花10种成分的分布规律及特点,山东、江苏及陕西3个产区各自聚在一大类。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为更全面地评价金银花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种化学型黄花蒿萜类代谢物及其转录组数据信息, 探讨2种化学型黄花蒿差异代谢物及其可能形成原因。  方法  采集江苏盱眙县、河南中牟县两地黄花蒿种子于同一条件下种植, 通过顶空-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HS-GC-QQQ-MS/MS)分析黄花蒿的挥发性成分, 超快速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FLC-Triple TOF-MS/MS)非靶向分析2种化学型黄花蒿的代谢物, 并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挥发性成分相关萜类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  结果  依据挥发性主成分类别分型, 江苏盱眙县种源黄花蒿为蒿酮型, 河南中牟县种源黄花蒿为樟脑型。UFLC-Triple TOF-MS/MS检测到的差异代谢物通过KEGG数据库分析可知蒿酮型和樟脑型黄花蒿分别在倍半萜、三萜生物合成和二萜生物合成路径显著上调。转录组数据中通向萜类骨架生物合成的甲基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和甲羟戊酸(MVA)途径注释到11个关键酶的23个候选基因具有显著差异。单萜合成路径中, 1, 8-桉树脑合酶(TPS-Cin)共检测到10个候选基因。此外, 还发现2个冰片脱氢酶候选基因在樟脑型黄花蒿中高表达, 3个黄花蒿醇脱氢酶2(ADH2)候选基因在蒿酮型黄花蒿中高表达。  结论  该研究为揭示黄花蒿化学型形成分子机制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COI序列对中药材蝉蜕Cicadae Periostracum及其混淆品进行DNA条形码鉴定研究,为蝉蜕药材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 收集全国市售蝉蜕药材、基地自采蝉蜕及其混淆品总45份样本,同时采集江苏徐州黑蚱养殖基地不同树种中蝉卵样品5份作为对照。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双向测序,测序结果采用DNAMAN和SnapGene进行拼接校对,运用MEGA11.0进行比对分析,计算种内及种间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系统发育树。结果 黑蚱种内遗传距离远小于种间最小遗传距离,NJ树结果显示,黑蚱蝉蜕样品全部聚集为独立的一支,支持率为99%。混淆品样品分别聚集为单独的一支,支持率均大于90%,表明基于COI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有效鉴别蝉蜕药材真伪。结论 应用COI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能够准确有效地鉴别蝉蜕及其混淆品。  相似文献   
14.
张丽  吴啟南 《安徽医药》2020,24(9):1896-1900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制定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中药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药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首先需要厘清中药高等教育内涵与结构体系。本研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践平台、办学模式等诸多方面探讨了中药高等教育内涵与结构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认为应从办学模式、师资培养、教学资源与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升中药高等教育的内涵质量。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了薄荷药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法(GC)对7个挥发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比较传统道地产区-江苏、当今主产区-安徽及其他产区薄荷药材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收集的薄荷药材挥发油分为4种化学型:(1)薄荷醇-薄荷酮型、(2)胡薄荷酮-薄荷酮型、(3)胡椒酮-薄荷醇型、(4)氧化胡椒酮型;薄荷醇为所有薄荷样品挥发性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安徽与其他产区薄荷挥发油成分之间的差异相对明显,江苏产区薄荷与另两个产区则存在交叉性。该文研究了不同产地薄荷药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产地间的差异,建立了薄荷药材多个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薄荷药材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HD-Zip是植物界一类特有的转录因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次生代谢。其中的HD-ZipⅣ被认为在毛状体的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探究荆芥HD-ZipⅣ亚家族的2个基因StHD1与StHD8在荆芥腺鳞中的调控作用,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酵母双杂技术等对2个基因的表达模式、蛋白之间的互作进行了分析,并对基因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在烟草体内和荆芥体内的功能验证。结果表明:荆芥的StHD1与StHD8与其他植物的HD-ZipⅣ亚家族蛋白序列相似性较高,具有HD-ZipⅣ亚家族特征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显示被定位于细胞核;以上2个基因主要在幼嫩组织和花穗中表达;酵母双杂结果表明StHD1与StHD8蛋白之间存在互作。StHD1与StHD8过表达的转基因烟草腺毛密度和长度明显增加。通过VIGS(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技术在荆芥体内抑制StHD1与StHD8表达会导致腺鳞密度、单萜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下降,单萜主要成分柠檬烯和胡薄荷酮相对含量降低。以上结果表明,荆芥的StHD1与StHD8通过形成复合体对荆芥的腺毛具有调控作用,同时影响单萜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7.
李鹏辉  吴啟南  严辉  包胜  朱邵晴  郭盛  黄胜良  汪国强 《中草药》2018,49(18):4293-4301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干姜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的影响,探讨干燥过程中干姜成分的动态变化和水分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HPLC同时测定干姜中的多元功效成分,以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α-姜黄烯、(E)-β-金合欢烯为指标,对不同干燥方法所得干姜进行综合评价;利用Weibull函数模拟干姜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动态变化结合成分动态变化,探讨干姜干燥过程的原理。结果 12种干燥方法对干姜中多元功效成分有一定影响,干燥过程各成分呈波动变化,Weibull函数模拟干姜干燥过程的r2均大于0.990。以控温鼓风60℃干燥所得干姜较优;含水量范围6%~15%为干姜加工的适宜水分;干姜干燥过程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与含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 Weibull分布函数能够较好的模拟干姜干燥过程的水分变化,对干姜干燥过程的预测、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使用现代干燥技术干燥干姜药材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益母草传统加工饮片与一体化加工饮片在化学成分含量与药理作用方面的差异,阐述益母草一体化加工工艺的合理性。方法:选择盐酸水苏碱、盐酸益母草碱、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含量为指标,比较2种加工工艺益母草饮片中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以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考察2种加工工艺益母草饮片抗炎作用的差异;采用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考察2种加工工艺益母草饮片对全血黏度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益母草一体化工艺饮片中盐酸水苏碱、盐酸益母草碱、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 558%,0. 168%,0. 137%,0. 113%,0. 078%;传统工艺饮片中则分别为1. 482%,0. 134%,0. 125%,0. 082%,0. 071%。2种工艺饮片均能降低致炎小鼠耳肿胀度、降低致炎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含量,产生抗炎作用;同剂量组间比较,一体化工艺组整体优于传统工艺组。2种加工饮片均能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延长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质量浓度;同剂量组间比较,一体化工艺组整体优于传统工艺组。结论:与传统加工工艺相比,益母草一体化加工工艺在保证饮片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所得饮片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均略高于传统加工饮片,表明该药材选择一体化加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矿物药资源是中药资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矿物药在传统中医药中疗效确切,具其特色和优势。矿物药资源的研究涉及中医药学、地质学、化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难度较大,致使矿物药资源研究进展相对缓慢。近30年来,有关矿物药资源研究的文献很少,矿物药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为充分利用现有的矿物药资源,本文对江苏省矿物药资源的生产应用历史及现状调查进行了分析,并为江苏省的药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培养新时代需求的中药鉴定学综合素质人才为目的,以成果产出为导向,以“金课”建设为标准,探讨构建中药鉴定学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线下到线上、从校内到校外、从分散到有机统一的多维立体“金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