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7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5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层次聚类法对周仲瑛哮喘病案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从量效关系的角度探讨周仲瑛治疗哮喘的用药特色.方法 基于加权的层次聚类方法 .结果 处方中应用较多大部分补益药、清热药及止咳化痰平喘药的剂量范围在临床常规用量范围之内,但也有若干异常剂量药物的出现,如石斛、鱼腥草、茯苓等药物的用量均低于常规低剂量,葶苈子、泽漆、炒枳实等则高于临床常规用量.结论 治疗哮喘方药的大部分剂量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的范围一致,但也有部分药物的剂量会因临床治疗需要而在一定的区间内调整.  相似文献   
22.
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中医病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敏  吴勉华 《中医杂志》2002,43(1):8-10
分析了“证”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加强中医病证相关性研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提出3点建议:(1)以病带证,病证结合,从分子病因学角度研究病证的相关性;(2)以药测证,药证结合,从基因水平探讨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疗效机理;(3)以病代证,研制模型,从分子病因学角度,结合中医理论,研制转基因动物病证,为中医新药开发提供依据。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相信在21世纪,中医药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有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3.
本临床研究设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应用清气凉营注射液(含大青叶、银花、大黄、知母、生地等)治疗,对照组应用西药常规治疗。两组基础治疗,如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均相同。结果:治疗组显效50例,有效7例,无效3例(含死亡1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34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含死亡3例),总有效率8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的毒性作用机制、马兜铃酸肾病发病机制与原因。方法: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对于马兜铃酸导致马兜铃酸肾病发生、发展的最新研究进行总结。结果:含马兜铃酸成分中药,与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本文为防治马兜铃酸肾病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5.
周仲瑛运用虫类药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师周仲瑛教授,以治疗疑难杂症见长。周老师认为怪病、久病多为痰瘀作祟,所以,在治疗疑难杂病时,不仅强调辨证施治,还常配合使用虫类药物,因为虫类药多具有破血行血、化痰散结、搜剔止痛的功能。兹选取导师使用虫类药治疗疑难顽症验案3例,交流如下。1 癌性痛症刘某某,男43岁,初诊日期:2001年6月19日。1999年因脑膜瘤手术2次。近2月来头痛,视力模糊,手足心热,大便溏日三四次,尿黄,苔薄质暗红,脉小弦  相似文献   
26.
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江苏省计算所共同协作于1982年4月至1983年6月在TRS—80和JRS—80微型计算机上研制的《张泽生教授脾胃病诊疗和教学应用软件》,并设计了中医描述语言,可以适应复杂的辨证和加减条件。并对整个脉案进行辨证和理、法、方、药的系统而全面的教学分析。我们自1983年7月1日起开始在临床运用至1983年11月,共诊治脾胃病50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简单小结。一、一般资料诊治500例脾胃病中,男性259例,女性241例,年龄:20岁以下14例,21—30岁128例,31—40岁135例,41—50岁91例,61岁以上41例。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半枝莲饮片中木犀草素、芹菜素、汉黄芩素、半枝莲生物碱A和半枝莲生物碱B的HPLC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henomenon C18柱(250 mm×4.60 mm,5 μm),以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 ℃;木犀草素、芹菜素检测波长为355 nm,汉黄芩素、半枝莲生物碱A和生物碱B检测波长为264 nm。结果 木犀草素、芹菜素、汉黄芩素、半枝莲生物碱A和生物碱B分别在0.0374~2.40 μg、0.0312~2.00 μg、0.0312~2.00 μg、0.0062~0.40 μg和0.0062~0.40 μg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及加样回收均符合要求。结论 此方法快速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半枝莲饮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8.
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相对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在中药复方研究中,代谢组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中药复方多靶点作用机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代谢组学为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将有助于系统、深刻地揭示中药复方的科学内涵,指导中药复方新药研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29.
“精诚计划”为教育部第一批批准立项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精诚计划”集中体现了南中医“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南中医人在不断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基础上,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借鉴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美国学者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方法,形成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综合优化教学管理;建立形成性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0.
目的 通过离体细胞实验观察凉血通淤方对H2O2氧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VEC)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体外H2O2氧化损伤模型,采用MTT法观察凉血通淤方对VEC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凉血通淤方对VEC的影响,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MTT结果显示凉血通淤方大剂量组OD值比H2O2组明显增高(P<0.01);光镜结果显示凉血通淤方大剂量组的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电镜结果显示凉血通淤方大剂量组的细胞空泡明显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凉血通淤方组的细胞碎片率较H2O2模型组明显降低.结论 凉血通淤方可一定程度保护氧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