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吴伟伟 《中国校医》2016,30(7):521-521
公费医疗是指国家为保障国家工作人员而实行的、通过医疗卫生部门按规定向享受人员提供免费医疗及预防服务的一项社保制度。以高校为例,在职、离退休人员凡属于事业编制内人员均可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在大部分人眼中,公费医疗待遇是一种较优越的待遇。但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分次间和分次内的摆位误差,并分析计划靶区(PTV)的合适边界(MPTV).方法 选取30例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定期应用CBCT于放疗修正前、修正后以及放疗后进行扫描,将CBCT与计划CT配准,记录分析分次间和分次内的摆位误差.结果 修正前的摆位误差≤2 mm在左右、上下和前后方向上分别为:87.4%、79.7%和85.3%.修正后三个方向均没有出现>2 mm的误差,而放疗后在三个方向上出现>2 mm的次数分别为1、2、3次.日常放疗中,不应用CBCT引导放疗时MPTV在左右、上下和前后的三个方向上分别为3.8 mm、4.3 mm和3.3 mm,而放疗前CBCT引导放疗可以将MPrv减小至1.8 mm、2.4 mm和1.9 mm.结论 CBCT可以有效提高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的摆位精确度,CBCT引导放疗可以明显缩小靶区外扩边界.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不同用穴方案(单穴、配穴)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各30例,A组取胃俞穴,B组取中脘穴,C组取胃俞募配穴,对3组患者分别进行20次的针刺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临床疗效、胃动力学指标变化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组、B组及C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呃逆症状评分均降低(P<0.01),C组治疗后相比于A组、B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降低更加显著(P<0.01)。C组分别与A组、B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及C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胃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及胃排空率均升高,C组治疗后分别与A组、B组治疗后相比胃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及胃排空率升高较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分别与A组、B组治疗后相比精神状态、饮食及睡眠评分升高较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俞穴、中脘穴及胃俞募配穴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虽均可获得一定的疗效,但胃俞募配穴针刺治疗更能够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胃动力学指标,促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4.
目的比较观察佐米曲普坦与排针平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发作期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23例无先兆偏头痛发作期患者,收集到完整的患者资料供80例,将这80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佐米曲普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排针平刺治疗,对比两组疼痛评分变化、血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P物质(SP)和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表达水平、偏头痛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后1 h、治疗后2 h、治疗后4 h与治疗前相比VA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治疗后1 h、治疗后2 h、治疗后4 h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1 h、治疗后2 h、治疗后4 h的VAS评分相比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相比血5-HT、SP表达水平降低,但β-EP表达水平升高,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β-EP表达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角色限制维度、情感功能维度及角色妨碍维度评分相比均降低,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上述评分降低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佐米曲普坦与排针平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发作期镇痛的临床疗效显著,镇痛效果较好,促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海南省援鄂医护人员发生皮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医护人员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4月6日—2020年4月9日将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向海南省医护人员发布,采用自愿参与、“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法完成调研。此次完成调查的海南省医护人员共325名,按是否参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援鄂分为海南省援鄂医护人员172人(A组)和海南省非援鄂医护人员153人(B组),调查此期间皮肤病患病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病率为56.4%(97/172),B组为41.2%(63/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接触性皮炎发生率分别为34.3%(59/172),B组为21.6%(33/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A组同B组比较,援鄂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发生(OR=1.82),而洗手后使用保湿产品次数每增加1次(OR=0.91)。两组医护人员在皮肤压痕、摩擦红斑和摩擦水疱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岁,压力性损伤发生(OR=0.87)。两组医护人员手部浸渍和痱子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同B组比较(OR=2.37);防护等级每升高1级(OR=1.40),穿戴防护用品时间每增加1 h(OR=1.74)。结论 海南省援鄂医务人员与非援鄂医务人员相比,发生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和物理性皮肤病的风险性更大,防护等级越高,出现皮肤病的可能性越大;注意保湿产品的使用,尤其是手部保湿产品在预防皮肤病的发生方面尤为重要。另外,年龄增加是发生压力性皮肤损伤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86.
正1病历资料患者女,50岁。上唇结节10年。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上唇部出现黑色丘疹,逐渐缓慢增大,无溃疡及出血,无瘙痒及疼痛,未治疗。于2018年6月4日来我院门诊,既往体健,否认家族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触及增大,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上唇部一直径约1.2 cm的紫黑色结节,半球形,表面光滑(图1),质地偏硬,无明显压痛。  相似文献   
87.
88.
硬化性胃瘘(sclerosis gastric fistula)一般指胃瘘达半年以上,已形成瘘管,瘘口有肉芽形成,消化液外渗较少,造影可见明显的瘘管直通消化道,病情迁延不愈。其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腹痛、发热、伤口破溃流脓及愈合为特征;病程长,以慢性消耗为主,一般不会在短期内引起生命危险。2013年9月9日,南昌市第一医院胃肠肛门外科采用自制的全封闭负压装置治疗1例病程近5年的胃瘘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合并骨科疾病时进行临床护理的干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例艾滋病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护理过程,做好患者的心理、消毒隔离及医护人员防护知识干预、并且提供术前、术后相关的护理干预。结果:患者在住院期间能积极配合治疗,未出现并发症,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及病友间未造成恐慌,同时加强了医护人员的自身职业安全防护,稳定了医院正常程序,未发生院内感染的事件。结论:在这类护理过程中患者依从性比较好,安全度过艾滋病患者具有传染性可能的传染过程,同时通过护理干预使得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康复技术与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弛缓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0例中风后弛缓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20例采用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康复方案,对照组20例采用普通针刺结合康复技术,两组患者均同时给予常规营养脑神经、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每周治疗6次,连续3周,使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数)、四肢运动功能(FMA评分)三项量表分别对治疗前、治疗后以及疗程结束3月后随访当日予以评定积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以及治疗结束后3月随访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四肢运动功能等方面疗效与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以及治疗后3月回访中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方面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康复技术可明显改善中风后弛缓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四肢运动功能等症状,效果显著,并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