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5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吕晓华  王瑞淑 《卫生研究》2001,30(3):188-189,F004
对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常规方法进行了改进 ,采用胰蛋白酶 胶原酶 (1∶1)混合酶液消化方式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简化完全培养液的组成成分 (不添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肝素等辅助因子 ) ,机械刮擦法分离单层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培养细胞用形态学、超微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鉴定 ,证实培养的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2.
目的 为给兽药减量政策的制定、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维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估算每日摄入量(EDI)及慢性风险熵(CRQ),对中国居民通过摄入肉蛋乳等动物性食品暴露于吉他霉素的耐药性风险进行点评估。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中国居民的吉他霉素膳食暴露量逐渐降低。2~7岁人群吉他霉素的膳食暴露量最高,男女分别为2.17和2.29 μg/ ( kg·bw·d);>65岁人群膳食暴露量最低,男女分别为0.45和0.46 μg/ ( kg·bw·d)。2~7岁人群通过摄入乳制品的吉他霉素的膳食暴露量最大,男女分别为1.15和1.22 μg/ ( kg·bw·d),8岁以上人群通过摄入肉类食品的吉他霉素的膳食暴露量最大。中国居民通过摄入肉蛋乳等动物性食品暴露于吉他霉素,各年龄段CRQ均小于1。其中2~7岁人群CRQ值最高,风险最大;65岁以上人群CRQ值最低,风险最小。结论 中国居民通过摄入动物性食品的吉他霉素耐药性风险较低,危害程度较小,但儿童通过摄入乳制品的吉他霉素耐药性风险较高,有必要制定乳制品中吉他霉素残留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23.
镁与脂质过氧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镁是人体必需常量元素,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生化作用,与生命活动的所有环节有关。本文介绍了镁影响脂质过氧化的研究现况,并探讨了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4.
目的 为控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播散、防控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成都市各区县采集猪肉、牛肉、鸡肉、鸭肉等市售食品,从成都市部分学校食堂、养殖场及屠宰场采集加工环节涂抹样本。采用平板法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纸片扩散法进行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头孢西丁、头孢唑林、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万古霉素的药敏试验,PCR法检测mecA基因鉴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结果 452份样品中分离出的8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送检速冻面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100%。耐药率居前三位的抗菌药物分别是青霉素(66/83)、氨苄西林(65/83)、红霉素(42/83)。其中多重耐药株29株,耐3药17株,耐4药6株,耐5药3株,耐6药3株。8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15株mecA基因阳性,9株多重耐药,其中5株耐3药,1株耐4药,2株耐5药,1株耐6药。1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3株肠毒素阳性,其中2株为来自超市的生鸡肉样品,1株为某单位送检样品。结论 从成都市养殖、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均检出MRSA,速冻食品中MRSA肠毒素阳性风险较高。建议将MRSA纳入食源性致病菌耐药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25.
高龄病人机体脏器组织因年龄的增长,不断发生退行性变化,因此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降低,通过对血氧浓度的监测,可掌握麻醉手术过程中机体缺氧情况,及时处理。现将我院IOO例70岁以上的高龄病人麻醉手术过程血氧浓度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工临床资料1.三一般资料:本组IOO例,男42例,女58例,年龄7O~85岁,ASA分级I~N级。1.2并发症:术前心电图异常82例,占病人总数的82%(心肌缺血45例,束技传导阻滞33例,室性早搏25例,心动过缓54例)高血压47例,电解质紊乱3例,无肝、肾功能异常,无神经肌肉病变。1.3手术名称及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高校开设<合理饮食与健康>相关营养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 [方法]用自行编制并经检验的饮食与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对四川大学选修<合理饮食与健康>课的280名学生在开课前与结业时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合理饮食与健康>课结业时,调查对象饮食与健康知识平均得分为(86.7±10.7)分,高于开课前(F=47.330,P<0.01),其中文科、工科、医科女生知识得分高于开课前(P<0.05).②结业时调查对象饮食健康态度平均得分为(94.4±5.2)分.④结业时,调查对象饮食行为平均得分为(71.5±8.9)分,高于开课前(F=61.314,P<0.01),文科男女生、工科男女生,理科男生、医科女生饮食行为得分高于开课前(P<0.05). [结论]<合理饮食与健康>课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营养知识水平,促进其形成良好饮食行为.在高校开设此类营养课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
人体能量消耗的测量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背景:监测运动员能量消耗可指导训练、控制体质量、预防和延迟运动疲劳、提高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但人体能量消耗测量的实际结果可能含有多个误差成分,测量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误差都可能存在并向后传递.目的:从常用能量消耗测量方法的原理及操作程序角度分析误差的来源和性质,探讨误差产生原因.检索策略: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OVID)和SCI数据1980/2006相关文献,检索词为"energy expenditure"、"measurement",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1980/2006相关文献,检索词为:"能量消耗"、"测量",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并用手工检索查阅相关营养学教材.纳入标准:内容与人体能量消耗测量方法的原理、操作、应用、误差控制相关.排除标准:较陈旧的文献和重复研究.文献评价:共收集到78篇相关文献,27篇符合标准,其中9篇介绍人体能量消耗测量方法的原理、操作程序,18篇关于人体能量消耗测量误差的认识和控制.资料综合:常用的人体能量消耗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双标水法、心率监测法、公式预测法、膳食调查法等.各种测量方法的误差来源可来源于系统误差、条件误差、过失误差、随机测量误差以及生物变异等.能量消耗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可以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以控制误差.结论:人体能量消耗测量方法存在多种误差来源,误差产生具有主、客观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28.
Ref- 1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多功能核蛋白 ,既具有 AP核酸内切酶活性 ,又是多种转录因子的还原性激活剂 ,同时还作为转录因子抑制一些基因的转录活性。它在肿瘤、凋亡、生长发育及衰老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益心通联合西医疗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CHF患者2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118例,对照组115例,观察组在西医用药的基础上,加服益心通(处方组成:麦冬、五味、熟附子、党参、黄芪等)口服一次4粒tid饭后服用;对照组除中药制剂益心通外,西药治疗与观察组相同。全部病例均治疗2周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6周)观察临床疗效及其用药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97.46%、79.5%,而对照组(分别为71.3%、48.3%),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益心通联合西医疗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而且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30.
L5178Y和WTK1细胞微核试验在诱变测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比较了一组标准诱变剂诱导L15178Y和WTK1细胞的微核反应,结果表明,这两种细胞微核试验方法简便灵敏。有推广价值。两种细胞对受试物的反应各有特点,如同时应用于一个短测系统,可提高筛检诱变物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