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对六版(规划教材)《温病学》教材进行了评估,并与五版统编教材进行了比较,认为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1突出中医特色,反映了湿病学科新进展。2保持了教材的系统性、稳定性、实用性。3突出了温病临床,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是一部修订得比较成功的教材。  相似文献   
92.
正王氏连朴饮为清代著名医家王士雄所创,载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原方为川连一钱(姜汁炒),制厚朴二钱,石菖蒲一钱,制半夏一钱(醋炒),炒香豉三钱,焦栀子三钱,芦根二两。原文中言:"诸郁之发,必从热化。土郁者,中焦湿盛,而升降之机乃窒"[1]。方用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泻;厚朴行气化湿,消痞除闷。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使气行湿化,湿去热清,升降复常,并为君药。芦根清热除烦以止呕,半夏燥湿和胃而降逆,石菖蒲芳  相似文献   
93.
温病“毒”之概念再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94.
叶天士食疗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不仅是卫气营血理论的创立者,也是善用食疗方法治病的一代宗师,此文从《临证指南医案》中统计搜寻了叶天士用食疗病的经验,发现他不仅善将食品作一般辅助治疗药品,而且有时还作为主药应用,显示了叶氏善于匠心独运精思巧用食品治病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95.
目的:比较3种治法对温病湿热证血浆ETX(Endotoxin)、血清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IL-1β(Inter Leuldn-1β)的影响,探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清热祛湿法组(A组),清热解毒法组(B组),宣气化湿法组(C组),湿热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同时检测血浆ETX、血清TNF-α、IL-1β的变化。结果:A组症状表现相对较轻,湿热证模型组ETX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各治疗组ETX水平与湿热证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湿热证模型组.INF-α、IL-1β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清热祛湿法组与清热解毒法组TNF-α、IL-1β含量均较湿热证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3个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且批间变异较大,提示3组药物可能无直接拮抗内毒素活性或直接清除血浆内毒素的作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湿病湿热证的机理可能与减弱内毒素介导TNF-α、IL-1β有关。  相似文献   
96.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临床学科,也是一门中医临床经典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对临床各科有指导意义的桥梁学科.长期以来,温病学教学在知识转变为能力的环节上有明显欠缺,而案例教学则可弥补这一不足.笔者就案例教学在温病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97.
杨兆文  吕文亮 《新中医》2015,47(2):294-295
吕文亮,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吕教授在临床中,善用温病理论辨治各种湿热型疑难杂症,处方及用药经验继承温病医家如薛雪、叶天士等人的思想,方以银翘散、宣痹汤、甘露消毒丹多见,显现"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的主旨,用方加减精妙,效果明显。笔者师从吕教授,侍诊跟前,受益匪浅。现收录验案几则以供探讨。1理论探微清代温病学发展空前,承仲景伤寒医学源流,出现许多对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吕文亮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 采集吕文亮教授门诊医案作为数据来源,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系统集成的数据挖掘模块对医案处方进行频次、属性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纳入病案201则,处方201首,得出高频证型脾胃湿热证、脾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等,高频药物蒲公英、麸炒白术、法半夏、瓦楞子、茯苓等,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以脾胃、肝肺为主,关联分析出13组高度关联的中药药对,聚类分析出4大类组方,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结论 吕文亮教授擅从湿热角度论治慢性胃炎,创新湿热伏邪、湿热致瘀等理论,基于温病方证体系总结出连朴饮方证、柴胡温胆汤方证、三仁汤方证等,同时在治疗上注重三焦同调,分消湿热、调畅气机以及截断扭转。  相似文献   
99.
吕文亮 《世界中医药》2020,15(2):125-128
基于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进行解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NCP)是急性传染病,大部分患者初期以身热不扬、咳嗽、乏力、纳差、舌苔厚腻为主要症状,该病属于疫病范畴,主要病性为湿毒,属于中医的疫毒,可称之为湿热疫毒。病位在肺脾,基本病机特点为"湿、毒、瘀、闭"。本病是时疫流行的疾病,需要与当令的"四时温病"病证相鉴别。立足点要针对"湿热疫毒"的病理表现及特点,离开了"湿热疫毒"就离开了主要病因。因此,早期虽然有寒湿阻滞,但寒湿化热是常态,发病过程中由湿热疫毒而热、喘、瘀、脱、虚,从病机而论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的病性,故治之当不离湿热疫毒,"逐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疫毒、宣畅气机为主,把住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该指南从广泛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规范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利用中医药促进患者康复几个方面在第一版基础上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00.
柴胡温胆汤为《三因方》卷九、十温胆汤与《伤寒论》小柴胡汤合方。20世纪80年代伊始,近现代医家将本方广泛运用于神经系统、精神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用方精准度、泛用度方面仍存在局限。吕文亮教授继承梅国强教授经验,在方证理论指导下将柴胡温胆汤的临床应用具体化、系统化为柴胡温胆汤证,使“病-证-症-理-法-方-药”层层贯通、相互对应,有助于临床辨证过程的精准化、简明化,并可极大拓充方剂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