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芥子气皮肤中毒的药物防护和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芥子气是糜烂性毒剂的代表,它是一种强大的双功能烷化剂,可导致严重的皮肤损伤,包括细胞死亡、水肿、起疱等。但由于它的中毒机理至今仍未确定,因而限制了对其防治措施的进展。作者基于不同的芥子气中毒机理假说,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各种皮肤病防治措施和药物的研究进展,为筛选理想的芥子气皮肤中毒防治药物和提高防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尼克酰胺对SD大鼠芥子气全身中毒疗效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尼克酰胺对SD大鼠芥子气全身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在大鼠皮下注射4mg/kg体重硫芥30min后,治疗组动物均腹腔注射尼克酰胺50mg/kg体重,连续应用5d。通过观察l周内动物腹泻率、死亡率、体重变化、血常规指标变化、骨髓细胞学检查看细胞增生程度和细胞学分类等来评价药物疗效。结果:与中毒对照组相比,药物治疗组的腹泻率、死亡率、动物体重、血常规指标以及骨髓细胞学分类等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单用尼克酰胺并不能提高对SD大鼠芥子气全身中毒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有关硫芥损伤的防治药物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多(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剂、精氨酸结构类似物、谷胱甘肽、半胱氨酸及其酯类等的可能防护机制,展望了这几种药物的发展前景。认为硫芥损伤是多因素、多途径的,因而其药物防治也应是综合性的。 相似文献
14.
芥子气是一种糜烂性毒剂 ,1917年首次在比利时作为化学战剂使用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及两伊战争中均使用了芥子气。尽管全球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已经生效 ,但由于芥子气具有理化性质比较稳定、穿透性强、中毒途径多、消毒及防治都比较困难等特点 ,因而目前它仍是各国装备的主要毒剂之一 ,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芥子气能直接损伤组织细胞 ,在局部引起皮肤、眼和呼吸道粘膜的炎症、坏死 ,大剂量中毒时还能导致全身中毒。目前芥子气中毒的防治仍主要依赖于体外消毒和对症治疗[1,2 ] 。近年来 ,随着世界各国在这方面研究的不断… 相似文献
1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猪皮肤芥子气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基因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b FGF)作为外源性生长因子对皮肤芥子气染毒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以芥子气 (0 .5 m g/ cm2 )染毒断乳小猪背部皮肤为实验模型 ,染毒创面经连续 1周外用 rb FGF后观察创面外观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并取创面活检标本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 DNA周期变化以评价细胞增殖活力。 结果 :用药后芥子气染毒创面红斑糜烂期出现时间、程度和范围无明显改变 ,但创面结痂出现时间较早 [治疗组为 (8.2 5± 0 .96 ) d,对照组为 (9.75± 1.71) d,P <0 .0 5 ],愈合时间也明显缩短 [治疗组为 (14± 0 .82 ) d,对照组为 (2 0± 0 .82 ) d,P<0 .0 1];组织病理学变化显示治疗组细胞及纤维增生活跃 ;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 S+G2 +M期百分比显著增高 [治疗组染毒后 3 d和 5 d分别为 (12 .49±0 .76 ) %和 (14.46± 1.6 1) % ,对照组则分别为 (9.92± 1.14) %和 (10 .43± 0 .70 ) % ,P<0 .0 1]。结论 :rb FGF对猪皮肤芥子气染毒创面的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评价多 (ADP核糖 )聚合酶 (PAD PRP)抑制剂烟酰胺 (尼克酰胺 )对SD大鼠硫芥全身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 雄性SD大鼠 30只 ,体重190~ 2 30g ,分为正常对照组、中毒对照组和烟酰胺治疗组。 4mg·kg- 1硫芥中毒。中毒对照组和烟酰胺治疗组动物腰背部皮下注射硫芥 ,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丙二醇。中毒后 0 .5hip 5 0mg·kg- 1烟酰胺 ,每日 1次 ,连续 8d。实验动物在中毒前测 1次体重 ,以后每天定时测 1次。观察动物食欲及腹泻情况 ,记录动物死亡时间。中毒后d 4 ,d 8各测 1次血常规 ,d 8全部活杀 ,取胫骨上段做骨髓涂片 ,重点观察骨髓的细胞学分类及增生程度。结果 ①中毒对照组腹泻率为 70 % ,但未见死亡 ;烟酰胺治疗组的腹泻率为 80 % ,并且在d 5出现动物死亡 ,死亡率为 10 % ,但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中毒对照组和治疗组动物之间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 ,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自中毒后d 3起均明显下降。②血常规变化 ,中毒后d 4 ,治疗组与中毒对照组相比 ,结果均无显著差异 ,但这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白细胞总数 (WBC)、淋巴细胞分类 (LYM )、粒细胞分类(GRAN)和血小板总数 (PLT)均明显下降 ,尤其以WBC ,LYM和GRAN为显著 ,而红细胞总数 (RBC)和血红蛋白量 (HGB)均无显著变化。中毒后d 8,治疗组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筛选预防硫芥皮肤中毒的有效药物。方法 以家兔为动物模型 ,从创面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来观察分别含有半胱氨酸、甲壳胺、烟酸、乙二胺四乙酸 (EDTA)这 4种药物成分的软膏制剂对硫芥皮肤染毒的预防作用。结果 从创面形态学看 ,甲壳胺组、半胱氨酸组比对照组损伤面积小、恢复时间快、毛发再生早 ;从病理组织学变化看 ,这两组的创面表皮基底层基本完好 ,真皮充血、水肿、炎细胞渗出程度相对较轻。结论 甲壳胺和半胱氨酸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而烟酸和EDTA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基因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对硫芥诱导的细胞毒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人表皮角质细胞株HaCaT细胞为实验模型,选用了rbFGF作为实验药物,分别用细胞显微镜下形态学变化、XTT法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FCM)测细胞膜损伤等方法来评价其防治效果.结果 和染毒对照组相比,显微镜观察显示rbFGF处理组漂浮细胞减少,而贴壁细胞增多,XTT法显示OD值显着增高,FCM显示M1值(PI荧光染色细胞百分率)减少.同时还发现硫芥染毒前1小时加入rbFGF进行预处理并不能提高防治效果.结论 rbFGF对于硫芥在HaCaT细胞模型的细胞毒作用具有明显的拮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阴性阑尾切除的现状、变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2010年所有因诊断急性阑尾炎而接受阑尾切除,术后结合临床和病理诊断明确为阴性阑尾切除的病例资料。①搜集阴性阑尾切除病例基本资料;②按年份分成4组:A组(1991—1995年)、B组(1996—2000年)、C组(2001—2005年)及D组(2006—2010年)。分析各组阴性阑尾切除的发生率,并与同期阑尾穿孔率进行比较;③按年龄分成4组:婴幼儿组(1 d至3岁)、学龄前组(4~7岁)、学龄期组(8~12岁)、青春期组(13~16岁),统计各年龄组患儿阴性阑尾切除率。结果本院20年间共实施阑尾切除术5 469例,其中阴性阑尾切除694例,占同期阑尾切除病例的12.7%。阴性阑尾切除病例中,阑尾误切47例(6.77%);酷似阑尾炎病例647例(93.2%);阴性阑尾切除率从1991—1995年的14.9%下降至2006—2010年的7.58%,P值0.001,提示阴性阑尾切除率呈稳定下降趋势;阴性阑尾切除最多发生于8~12岁患儿,最少发生于0~3岁患儿;男女比例为1:0.9。最常见误诊疾病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梅克尔憩室、原发性腹膜炎。结论20年间本院阴性阑尾切除率为12.7%,与阑尾穿孔率相同,均呈稳定下降趋势,大多为酷似阑尾炎疾病,误诊病例少见。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东南沿海常见海洋生物伤及其防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海域辽阔 ,大陆海岸线长达 1.8×10 4 km,横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 ,近海海域面积约为 4 .73×10 6 km2 ,岛屿有 65 0 0多个 ,岛岸线超过 1.4× 10 4 km,海洋资源非常丰富 ,开发海洋资源在我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维护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在执行任务和训练中 ,我军指战员落水后以及在饮食方面必然会遇到各种有毒、有害海洋生物 ,不可避免会出现海洋生物创伤或中毒 [1~ 3] 。为系统了解我国东南沿海有毒、有害海洋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海洋生物伤的发病率、受伤症状、急救、治疗及防护措施 ,找出急需解决的难题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