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0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206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87篇 |
预防医学 | 17篇 |
药学 | 12篇 |
中国医学 | 45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不同质子泵抑制剂(PPI)对大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所致小肠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72只SD大鼠均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奥美拉唑治疗组、埃索美拉唑治疗组、雷贝拉唑治疗组、兰索拉唑治疗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予双氯芬酸7.5mg· kg-1 ·d-1灌胃,1次/d,制备NSAID相关性小肠损伤大鼠模型.各治疗组分别予奥美拉唑30mgmg·kg-1 ·d-1、埃索美拉唑30mg· kg-1·d-1、兰索拉唑45mg·kg-1·d-1、雷贝拉唑15mg· kg1·d1,1次/d灌胃.连续给药5d,处死后取小肠组织,观察其大体和病理学损伤变化,应用Western印迹检测、实时PCR分析小肠组织转录因子红细胞系-2p45相关因子-2(Nrf2)蛋白及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小肠组织Nrf2的定性及定位分析,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法检测小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活性.结果 实验造模成功率100%.空白组对照组大鼠存活率为12/12;模型对照组存活率为9/12;奥美拉唑治疗组存活率为10/12;埃索美拉唑治疗组存活率为11/12;雷贝拉唑治疗组存活率为11/12;兰索拉唑治疗组存活率为10/12.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治疗组大体和病理损伤积分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小肠组织SOD活性雷贝拉唑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MDA活性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雷贝拉唑治疗组小肠组织Nrf2蛋白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升高(P<0.05).实时PCR结果雷贝拉唑治疗组小肠组织Nrf2 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P值分别<0.01和0.05).结论 不同PPI对NSAID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不同,但奥美拉唑的保护作用不明显.其中雷贝拉唑防止NSAID小肠损伤的机制可能通过上调转录因子Nrf2的表达及促进其活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42.
43.
肠黏膜屏障与肠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宾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4):232-234
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所组成,能够防止肠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通过肠黏膜进入机体。一旦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通透性增加、肠菌群失调,可导致细菌和(或)内毒素易位,并可诱发和(或)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对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烧伤等危重疾病,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炎症性肠病等消化道疾病,化疗及放疗等各种理化损伤等均可导致肠功能障碍。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肠道微循环、合理实施营养支持治疗、促进肠黏膜修复以及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是防治肠功能障碍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44.
背景:慢传输型便秘(STC)是一种以结肠动力障碍为主要特点的顽固性便秘,与肠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密切相关。目的:探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STC大鼠结肠组织中的GDNF表达及其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大黄灌胃建立STC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GDNF对照组、STC模型组和模型GDNF组。GDNF对照组和模型GDNF组经尾静脉注射重组人GDNF,正常对照组和STC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射0.9%NaCl溶液。1周后,以墨汁推进实验测定肠道传输功能,以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GDNF表达。结果:STC模型组肠道推进率与正常对照组和GDNF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叭);模型GDNF组肠道推进率与STC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和GDNF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C模型组结肠组织GDNF阳性面积和积分光密度(IOD)值与正常对照组和GDNF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模型GDNF组GDNF阳性面积和IOD值与STC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和GDNF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使用大黄会导致大鼠肠壁组织中的GDNF表达减少,而给予外源性GDNF可提高其表达,从而改善肠道传输功能。 相似文献
45.
肥大细胞(MC)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中的关键细胞,参与调节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生时,大量MC被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以及炎性介质,与SAP并发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密切相关。本文就MC在SAP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6.
47.
患者男,47岁,因“反复上腹痛2年余,伴反酸3个月”来我院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发现距门齿36cm处食管下段后壁一直径约8mm的半球样隆起,黏膜表面光滑(图1)。行超声内镜检查发现黏膜层一大小约8mm×5mm低回声灶,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呈筛孔样(图2),超声内镜诊断为食管下段间质瘤,用圈套器将病灶电切(图3)。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示:肿瘤组织由基底细胞样癌细胞构成,胞浆少, 相似文献
48.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息肉及黏膜下病变(脂肪瘤、平滑肌瘤等),消化道息肉目前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须积极治疗。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高频电凝切除术,而在切除上述病变时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尤其对息肉直径〉2cm粗蒂或亚蒂(其滋养血管相应较粗)、无蒂的宽基息肉,及使用心脏起搏器者,风险更大,为高频电凝切除的相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49.
结肠支架治疗急性肠梗阻始于20世纪90年代,较之于传统造瘘术,具有侵入性小,并发症少,效费比高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良恶性结肠病变引起的结肠梗阻性疾病。随着材料科学和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50.
背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消化道损伤的常见病因。已知云母对多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其对小肠黏膜损伤是否同样具有保护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云母对NSAIDs肠病肠道通透性的影响,探讨云母保护小肠黏膜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云母组。云母组先以12mg/ml云母混悬液1ml/100g灌胃一次。次日起三组分别以蒸馏水、0.78mg/ml双氯芬酸溶液和云母混悬液+双氯芬酸溶液灌胃.剂量均为1ml/100g,1次/d。灌胃5d后处死大鼠,行小肠黏膜损伤大体和组织学评分,检测24h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排出率和血清D-乳酸含量。结果:双氯芬酸可引起明显的小肠黏膜损伤,模型组大体、组织学评分中位数和24h尿液乳果糖排出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云母组小肠黏膜损伤较模型组显著减轻,乳果糖排出率显著降低(P〈0.05)。三组尿液中均未检出甘露醇.血清D-乳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云母可降低小肠通透性,对NSAIDs肠病具有一定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