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2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面神经炎 ,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或称贝耳(BEL L)麻痹 ,属中风范畴 ,祖国医学有口僻、蜗僻等称谓。该病好发于青壮年 ,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口眼歪斜、面部表情肌瘫痪。笔者采用针灸配合口服复方牵正散治疗本病 ,收到较好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999~ 2 0 0 1我院共收治面神经炎患者 10 0例 ,诊断均符合 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病诊断及 1996年科技出版社贝政平主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并除外颅内占位及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 5 8例 ,男 36例…  相似文献   
12.
虚实分治善太息证67例石家庄市中医院段颖吕士君(050051)善太息证是以患者自觉胸中憋闷,每以长声嘘气为快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一般认为善太息多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所致,属于实证,治疗以疏肝理气为基本法则。而笔者在临床诊疗中,气虚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牵续玉屏汤联合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风寒外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牵续玉屏汤,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西医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疗程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及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西医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为83.33%(25/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86.67%(26/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2个疗程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2个疗程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0.01);2组治疗1、2个疗程比较,治疗组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  相似文献   
14.
复方泽泻汤治疗老年脑性眩晕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举凡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腔隙性脑梗死、颈椎病等 ,临床上出现头晕眼花、旋转无定、如坐舟船、不能站立等症状 ,反复发作或伴恶心、呕吐等 ,辨证属于痰浊 (瘀 )的患者 ,均属老年脑性眩晕观察范围。笔者自 1998年以来 ,运用自拟复方泽泻汤治疗老年脑性眩晕患者 5 6例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5 6例 ,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 ,其中男 2 6例 ,女 30例 ;年龄最大 73岁 ,最小 4 5岁 ,平均5 3岁 ;病程最短半月 ,最长 5年。其中高血压 14例、脑动脉硬化 6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急 ,病情变化快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急性期有效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减轻病残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笔者采用双盲、随机、分层的方案 ,观察神明 号胶囊对脑出血急性期大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急性脑出血患者 10 0例 ,均系 1997年9月~ 2 0 0 1年 9月住院及出院后随访患者 ,诊断均符合19 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 ,并均经头颅 CT扫描证实为幕上脑实质内的出血 ,出血量在 30 m L以下 ,除外脑干、小脑、脑室出血、蛛网…  相似文献   
16.
脏腑辨证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脂血症属中医的“痰湿”、“浊阻”范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为病“本”;痰湿,浊瘀内阻为病“标”。当人体出现机能和物质的代谢紊乱,不能相互承制,痰湿瘀浊、阻塞脉道,形成膏脂,表现为头晕、心悸、心烦、肢麻、胸闷胸痛、便秘等,以致罹患心脑血管疾病。治应采取滋肾阴、益脾气、潜肝阳、化痰湿、行瘀血的“标”、“本”同治法。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我  相似文献   
17.
对出血中风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尽相同的认识。中风病至清末始分缺血和出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病机比较强调肝风内动,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治当平肝潜阳,熄风清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认为与脾胃关系密切,中焦壅塞不通,气机升降失常,气血逆乱于脑是其中心病理环节,治应通腑泄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提出出血中风属中医血证,瘀血阻滞是出血中风急性期最基本的病机,活血化瘀是治疗的关键;近年来出血中风急性期内生毒邪说、虚损说、阴阳类证说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出血中风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