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4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11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7篇 |
综合类 | 51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2.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12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对照组患者插管后1 min、气腹10 min HR、SBP、DBP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后麻醉诱导前、插管后1 min、气腹10 min、术中30 min、术毕30 min,HR、SBP、DBP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前、中、后血流动力学平稳。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起效快,安全性高,有助于保证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53.
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4-12~2019-03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接受了右侧胸骨旁第2~3肋间隙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19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男10例,女9例。所有患者通过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并通过右上肺静脉插入左心室引流管;术中直视下切除病变主动脉瓣膜,间断缝合瓣环,植入人工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顺利完成,无扩大手术切口或转为前正中开胸病例。手术时间(256.05±47.54)min,体外循环时间(110.79±23.0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1.37±14.93)min,术中失血量(231.58±129.33)ml,术毕回输自体血(314.21±77.84)ml,库血使用量(257.89±238.20)ml。有8例(42.11%)患者未输库存血。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95±2.57)h,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29.16±10.76)h,术后引流管安置时间(3.47±0.77)d。患者手术切口长度(4.93±0.57)cm,术后无切口愈合不良病例发生。1例患者术中停机后发现主肺动脉间隙出血,直接修补困难,再次并行循环放空心脏后修补成功。1例患者术后并发右下肺不张,经治疗后复张。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8.58±2.24)d。患者术后随访(25.68±20.07)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恢复至Ⅰ级;心脏彩超提示人工瓣膜未见明显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通过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进行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效果良好,值得在有经验的心脏中心推广。 相似文献
54.
目的调查高职护生对医养结合的认知程度,了解护生对医养结合行业的从业意愿并找出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应对医养结合行业即将面临的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提供政策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医学职业院校1 302名在校护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运用描述统计、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76.0%的护生愿意从事医养结合行业的工作,所有被调查护生对医养结合的认知得分为(3.91±0.50)分,对医养结合的认知程度、与老人相处经历、对护理专业的兴趣等对护生的从业意愿影响显著(P0.05)。结论护生对医养结合的认知水平一般,对医养结合行业的从业意愿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相关院校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护生对医养结合的认知教育、培养护生对从事医养结合行业的兴趣。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经手术、内镜活检或临床证实为UC并行MSCT检查且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的资料.48例患者均行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分别按常规窗宽窗位横断位图像、多平面重组(MPR)图像、改良后窗宽窗位3种显示方式观察.结果 常规窗宽窗位显示黏膜强化42例(87.5%),黏膜下气泡影4例(8.3%),肠壁增厚48例(100%),肠壁水肿分层38例(79.2%);改良后窗宽窗位显示黏膜强化2例(4.2%),黏膜下气泡影32例(66.7%),肠壁增厚48例(100%),肠壁水肿分层3例(6.7%) 相似文献
56.
目的总结我们10年来采用腹腔镜辅助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们在腹腔镜辅助下采用"雪橇形"内环口修补针于腹膜外双重结扎未闭合的鞘状突内环口,同时穿刺抽净鞘膜囊内积液的手术方式,治疗2岁以上鞘膜积液患者327例,其中术前诊断为交通性鞘膜积液110例,非交通性鞘膜积液217例。结果 327例中,325例患侧鞘状突内环口未闭,孔径3~5 mm;64例(约占19.6%)术前诊断为单侧的患儿术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术后常规随访1年,4例术后1~3个月出现同侧鞘膜囊内中等量积液(3~6 mL),复发率约1.2%,其中3例门诊观察2~3个月自行消退;1例再次经皮细针抽吸后自愈。病理学检查发现鞘膜囊内膜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有一定的吸收功能,但分泌功能极弱。结论儿童鞘膜积液发病机制与鞘状突未闭有关,鞘膜囊液体主要来自于腹腔。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鞘膜积液长期疗效满意,且可以及时发现对侧隐匿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小儿胆管扩张症采用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总结。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对胆管扩张症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切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200例患儿,男54例、女146例,男∶女=1∶2.70,年龄(46±33)个月,体质量(15.77±7.10) kg,主要表现为腹痛136例(68.0%)、黄疸62例(31.0%)、腹部包块23例(11.5%)、腹胀20例(10.0%);囊肿直径(3.46±2.01) cm;囊肿Todani分型Ⅰa型153例,Ⅰc型35例,Ⅱ型1例,Ⅳ型11例。手术时间(179.9±10.3) min,术中补液量(397.4±26.4) mL,术中出血量(21.5±10.9) mL,进食液体饮食时间(3.01±0.35) d、进食固体饮食时间(3.80±0.27) d,术后住院时间(7.44±0.94) d。术中输血4例(2.0%)。术后并发症7例(3.5%),其中胆汁漏2例,不全性肠梗阻2例,吻合口出血1例,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吻合口狭窄1例,重新... 相似文献
58.
59.
60.
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切除后对人体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回盲瓣的抗返流作用,将回盲部和右半结肠肠段作为修复和重建食管、膀胱的替代组织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由于肠套叠、肠坏死、回盲部重复畸形或肠闭锁等原因而切除回盲部和右半结肠者,在临床上也不少见。因此人体失去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后对营养、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临床需要研究的课题。回盲部具有重要的消化生理功能。回肠尤其是末端回肠是胆盐主动重吸收及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随胆汁排泄的羟化维生素D代谢产物的重吸收部位。回盲瓣在维持消化道功能的完整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