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52篇 |
免费 | 620篇 |
国内免费 | 39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4篇 |
儿科学 | 67篇 |
妇产科学 | 36篇 |
基础医学 | 590篇 |
口腔科学 | 172篇 |
临床医学 | 1731篇 |
内科学 | 1023篇 |
皮肤病学 | 84篇 |
神经病学 | 305篇 |
特种医学 | 55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6篇 |
外科学 | 785篇 |
综合类 | 3697篇 |
预防医学 | 1229篇 |
眼科学 | 113篇 |
药学 | 1531篇 |
26篇 | |
中国医学 | 1565篇 |
肿瘤学 | 3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9篇 |
2023年 | 347篇 |
2022年 | 413篇 |
2021年 | 494篇 |
2020年 | 389篇 |
2019年 | 360篇 |
2018年 | 352篇 |
2017年 | 230篇 |
2016年 | 243篇 |
2015年 | 316篇 |
2014年 | 585篇 |
2013年 | 547篇 |
2012年 | 671篇 |
2011年 | 650篇 |
2010年 | 713篇 |
2009年 | 675篇 |
2008年 | 620篇 |
2007年 | 623篇 |
2006年 | 551篇 |
2005年 | 629篇 |
2004年 | 564篇 |
2003年 | 512篇 |
2002年 | 485篇 |
2001年 | 411篇 |
2000年 | 355篇 |
1999年 | 295篇 |
1998年 | 226篇 |
1997年 | 224篇 |
1996年 | 206篇 |
1995年 | 200篇 |
1994年 | 168篇 |
1993年 | 118篇 |
1992年 | 136篇 |
1991年 | 130篇 |
1990年 | 131篇 |
1989年 | 76篇 |
1988年 | 55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36篇 |
1984年 | 37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在四肢创伤中较为多见,由于小腿局部解剖特点,常给骨折的治疗带来较大困难,容易造成伤口感染、皮肤缺损、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因此选择合适的固定物是治疗骨折的关键。我科采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3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共34例,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20~62岁,平均48岁;右侧22例,左侧12例;就诊时间,6小时以内20例,6~12小时11例,12小时以上3例;伴重要血管神经损伤者4例,行血管神经探查3例,均不需吻合血管、神经。2.治疗方… 相似文献
122.
123.
目的:观察在隆乳手术中,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麻醉与静脉全麻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例行乳晕切口假体置入隆乳术的女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用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麻醉,Ⅱ组用芬太尼和丙泊酚行静脉全麻,观察且记录两组患者于术后即刻、术后25min、术后60min伤口的疼痛情况(采用VAS标准:0分为无疼,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最后,在手术后2h内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Ⅰ组的麻醉止痛效果优于Ⅱ组,患者术后2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Ⅱ组。结论:与静脉全麻相比,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麻醉这种麻醉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间,我院共收治45例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FNA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组,其中PFNA组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4例。术后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患髋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43例患者得到随访,2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16.1个月。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3例,后改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PFNA组低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下床时间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PFNA固定,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内固定失败患者应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125.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研究Hp感染与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90例来本院就诊的胃癌患者,根据感染Hp与否分为感染组(57例)和非感染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3年内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的平均生存期为(25.75±4.25)个月高于未感染组的(14.32±3.96)个月(t=12.601,P<0.05)。不同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局部浸润深度、远处转移以及根治性切除方面Hp感染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间接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但并非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髋关节疼痛与脊柱-骨盆-髋关节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09年12月~2015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长节段脊柱融合固定手术(融合节段数≥4,下端固定至骶髂骨)、术前无髋部疼痛或髋臼发育不良、临床资料完整、随访2年以上的成人脊柱侧凸患者76例,根据末次随访是否有髋部疼痛分为疼痛组及对照组,其中疼痛组34例,对照组42例。两组间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是否行第二骶椎骶髂(sacral-2 alar iliac,S2AI)螺钉固定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疼痛组末次随访髋部疼痛VAS评分;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和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髋臼覆盖率、tonnis角、中心边缘角(CE角),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和记录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Cobb角、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Person相关性检验等方法进行两组间参数变化的比较及疼痛组髋臼覆盖率、tonnis角、CE角变化量与LL、SS、PI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疼痛组末次随访时髋部疼痛VAS评分3.9±1.4分(2~7分);两组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髋臼覆盖率的变化、CE角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tonnis角、LL、SS、PI、CVA、SVA、Cobb角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髋臼覆盖率的变化与LL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SS、PI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CE角、tonnis角与LL、SS、PI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髋部疼痛与髋臼覆盖率及CE角变化相关,且髋臼覆盖率变化与LL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癌(ICC)病人肝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TO)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TO评分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八一医院收治的261例行肝切除术的ICC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TO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的权重构建预测TO的评分模型。结果 261例ICC病人中,67例(25.7%)术后发生TO。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和T分期[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癌症分期]为术后TO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此4项因素构建的评分模型显示了较好的预测准确性,最佳截断值为-1.9分,其敏感度为67.2%,特异度为62.9%。一致性检验显示其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有着较好的一致性(χ2=1.350,P=0.853)。结论 基于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T分期4个因素建立的评分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ICC病人术后TO的可能性,即手术时间短、无肝硬化、肿瘤直径<5 cm的年轻ICC病人肝切除后获得TO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28.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腔内引流的有效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登记册及Cochrane图书馆(2018年11期)、CBM、CNKI、VIP等数据库。系统评价根据PRISMA指南进行,并采用固定与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22项研究涉及3 866例患者的RCTs(其中引流组2 003例,非引流组1 863例)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腹腔内液体发生率[RR=1.26,95%CI(0.92,1.72),P=0.16]、术后死亡率[RR=0.44,95%CI(0.04,4.72),P=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放置腹腔引流未能降低恶心或/和呕吐的总体发生率[RR=1.16,95%CI(0.95,1.42),P=0.15]、肩部疼痛发生率[RR=0.93,95%CI(0.71,1.23),P=0.62]。引流组具有更高的疼痛评分(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测量)[MD=1.00,95%CI(0.58,1.42),P<0.00001],更长的手术时间[MD=6.07,95%CI(2.07,10.08),P=0.003]、术后住院时间[MD=0.73,95%CI(0.29,1.17),P=0.001]。切口感染与放置腹腔引流无关[RR=1.61,95%CI(0.97,2.69),P=0.07]。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毕放置引流管并无明显优势,腹腔引流的常规使用似乎具有不利的临床结果,对于这种措施应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129.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展,可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等并发症,甚至有截肢的风险,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随着社会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高达2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3])。因此,应重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预防以及规范治疗。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血管腔内技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