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8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了解肺炎相关的信号通路对进一步研究肺炎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的新靶点以及新药研发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研究表明,已知肺炎的发生发展与相关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中医药调控肺炎相关信号通路有着独特的优势,且中药、药对、中药复方及其活性成分和中成药具有通过多通路、多靶点发挥药效以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现对肺炎相关信号通路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中医药治疗肺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后续临床药物的研发和治疗提供精准的靶点。  相似文献   
22.
变应性鼻炎(AR)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大多数AR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用药,部分患者病情加重后可发展为鼻息肉,导致疗效更差,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已知AR可导致多种精神及心理紊乱,如抑郁、焦虑、躯体化和睡眠障碍等,甚至可能是自杀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AR的治疗指南中尚无心理相关的诊断及治疗。该文就AR所导致的心理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心理干预治疗的必要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3.
〔摘 要〕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喉癌及癌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经电子鼻咽喉镜筛查发现喉部肿物怀疑恶性病变的 96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 应用普通白光电子喉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及病理活检进行检查,记录两种检测模式的良性、可疑恶性、恶性病变病例 数;并以病理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模式的诊断效能。结果:96 例患者的病理活检结果显示,恶性病变率为 30.21 %(29/96),非恶性病变率为 69.79 %(67/96);白光模式组的恶性病变诊断率为 22.92 %(22/96),非恶性病变诊 断率为 77.08 %(74/96);内镜窄带成像模式组的恶性病变诊断率为 28.13 %(27/96),非恶性病变诊断率为 71.87 %(69/96)。 内镜窄带成像模式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比白光模式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内镜 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喉癌及癌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诊断效能较高,有利于及早发现病变,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声门区暴露困难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0月医院收治的210例在支撑喉镜下行喉部手术患者作为受试对象,根据术中声门区暴露情况分为非声门区暴露困难组(113例),声门区暴露困难组(97例)。术前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颈围、改良Mallampati分级、下颌骨甲状软骨间夹角(TMA)、张口度、颈部屈伸度、舌颏距(HMD)、胸颏距(SMD)、甲颏距(TMD)、垂直甲颏距(VTMD)、水平甲颏距(HTMD)等资料,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声门区暴露困难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中性别(χ~2=0.485,P0.05)、改良Mallampati分级(χ~2=2.751,P0.05)、年龄(t=1.723,P0.05)、BMI (t=1.508,P0.05)、SMD(t=1.926,P0.05)均与术中声门区暴露困难无关(P0.05),颈围(t=4.172,P0.001)、TMA(t=8.444,P0.001)、张口度(t=2.635,P=0.009)、颈部屈伸度(t=4.261,P0.001)、HMD(t=2.471,P=0.014)、TMD (t=8.488,P0.001)、VTMD (t=4.683,P0.001)、HTMD (t=2.724,P=0.007)均与术中声门区暴露困难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TMA(OR=6.393,95%CI=2.158~18.941,P0.001)、颈部屈伸度(OR=4.243,95%CI=1.754~10.266,P0.001)与TMD (OR=4.533,95%CI=1.349~15.234,P=0.002)均是影响术中声门区暴露困难的危险因子。采用ROC曲线研究3个独立危险指标(TMA、颈部屈伸度与TMD)的诊断价值提示,TMA、颈部屈伸度与TMD的AUC (曲线下面积)均0.7,TMA≤117°、TMD≤6.5cm及颈部曲伸度≤100.5°被预测为声门区暴露困难,其预测灵敏度分别为88.5%、87.6%、66.4%,特异度分别为57.7%、55.7%、71.1%。结论支撑喉镜术前测量患者TMA、颈部屈伸度与TMD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术中声门区暴露难易程度,以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声带息肉日间手术管理在耳鼻咽喉头颈快速康复外科(FTS)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40例进行常规声带息肉手术的声带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9年12月40例实施声带息肉日间手术的声带息肉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声带息肉常规手术,研究组患者实施声带息肉日间手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前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术前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5±0.05)、(0.03±0.16)、(0.98±0.16)d,均短于对照组的(4.83±0.61)、(1.70±0.69)、(3.03±0.8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声带息肉日间手术管理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明显,能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6.
目的:总结儿童声嘶的病因、检查方法及综合治疗的效果,以指导临床防治工作。方法:回顾分析506例声嘶儿童病史、临床表现和检查、治疗的结果,并据病程、病因等进行分类比较。结果:过度用嗓是儿童声嘶的主要病因,部分呼吸道疾病参与发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急性声嘶以炎症多见,予药物(全身用药及雾化吸入)、用声指导、行为疏导和卫生保健宣教相结合的保守治疗,治愈率为炎性疾病96.0%(120/125),声带小结72.3%(214/296),声带息肉22.2%(10/45),其它100%(14/14);慢性声嘶以声带小结多见,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保守治疗,治愈率为声带小结100%(36/36),声带息肉85.7%(18/21),其它57.7%(15/26)。结论:儿童声嘶应针对不同病因施治,并注意防范、疏导与恰当的治疗相结合的办法,才能达到最大效果。儿童嗓音疾病更重于防范。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上颌窦真菌球不同病变分布位置对手术治疗径路选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96侧患者在鼻内镜下分别经单纯上颌窦自然开口径路法(A组,45例45侧)、柯-陆术式加上颌窦自然开口双径路法(B组,28例28侧)、上颌窦前壁钻孔加上颌窦自然开口双径路法(C组,22例23侧)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中真菌球分布位置与疗效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A组41例治愈,其中真菌球位置非位于窦口区者中有4例复发;B组及C组全部治愈。复发病例均经C组方法治愈。结论:鼻内镜技术是治疗上颌窦真菌感染的有效方法。对真菌球位于窦口且引起阻塞者可采用单纯经上颌窦自然开口径路法;而病灶非位于窦口者,首选上颌窦前壁钻孔加上颌窦自然开口双径路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究分析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3例患者,在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的基础之上,对其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找出导致真菌性鼻窦炎出现的真正原因。结果所选取的63例患者在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之后,病症及并发症均消失。出院后护理人员交代患者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定期复查,且在鼻内镜下清理鼻腔。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在医学界中为一种较特异的病症,它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困扰。若转换为恶性肿瘤,就会对患者的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基于这种现象,应该加强对其的研究,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29.
目的加强对鼻后滴漏综合征的认识,探讨其临床表现与病因之间的关系,并藉此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近年本院诊治的300例以鼻后滴漏为主要临床特点而并发慢性咳嗽和咽部各种不适症状的鼻-鼻窦、鼻咽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以慢性咳嗽和咽部各种不适为主诉病例均有相关鼻-鼻窦、鼻咽疾病,病程平均20.3个月。其中鼻腔鼻窦疾病243例,包括鼻炎30例(10.0%),变应性鼻炎59例(19.7%),鼻窦炎64例(21.3%),鼻窦炎鼻息肉77例(25.7%),鼻腔鼻窦肿瘤13例(4.3%);鼻咽疾病57例,包括炎性疾病50例(16.7%),肿瘤疾病7例(2.3%)。误诊率达78.7%(236/300)。经过抗感染、抗变态反应治疗以及必要的手术、放疗等处理,290例(96.7%)咳嗽症状消失,10例(3.3%)症状明显好转。随访1年以上,8例(2.7%)复发,重复处理仍有效。结论加强鼻后滴漏综合征的认识是明确诊断、减少误诊、漏诊和指导有效对因治疗的重要措施,规范的常规检查是减少误诊的重要手段,对因治疗为主的综合处理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30.
目的对比分析3种不同鼻内镜下手术方式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32例行单纯鼻内镜术,B组22例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C组36例行鼻内镜联合柯-陆入路手术。随访18~96个月,比较3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复发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均接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3.5个月。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术前各项症状均消失或有所减轻,所有病例均无严重近、远期并发症发生。A、B、C 3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34.38%(11/32)、9.09%(2/22)、11.11%(4/36),B、C 2组与A组比较,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联合入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显著,可以减少手术盲区,切除肿瘤较为彻底,较单纯鼻内镜入路有较低的复发率,其中泪前隐窝入路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术后便于观察术腔及肿瘤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