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皮肤病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9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兔直肠肠系膜静脉插管在体实验方法及HPLC法,测定小儿哮喘直肠凝胶剂直肠给药后指标成分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血药浓度,进行直肠凝胶剂辅料和促渗剂的筛选,结果表明,以油酸和氮酮组成的混合促渗剂及丙烯酸树脂为辅料制成的凝胶剂为佳。  相似文献   
102.
肉桂等3种挥发油对苯甲酸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肉桂油、高良姜油、丁香油对苯甲酸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透皮双室扩散池和HPLC法,测定模型药物苯甲酸的累积渗透量,以考察不同浓度的肉桂油、高良姜油、丁香油对苯甲酸的促渗效果及挥发油与乙醇、丙二醇合用后的情况。结果:肉桂油、丁香油、高良姜油对苯甲酸均具有一定的促渗作用,押发油与乙醇、丙二醇合用,使苯甲酸的累积渗透量增大,但渗透系数减小。结论:肉桂油、高良姜油、丁香油等促进苯甲酸的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103.
苍耳子治疗牙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痛多由于龋齿而致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笔者近年来采用祖传单方苍耳子用以治疗顽固性牙痛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28例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10~75岁;龋齿12例,火牙(急性牙周脓肿、牙周膜炎、牙髓炎)16 例。 治疗方法:苍耳子6g,焙黄去壳后将苍耳子仁研成细末,与一个鸡蛋混匀,不放油盐炒熟食之,每日1次,连服3次。 治疗效果:16例用二次止痛,3次痊愈;其余12例由于患者牙痛较重,配合有消炎药及甲硝唑等药物而获愈。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34…  相似文献   
104.
目的:阐明中成药供试品制备方法对药品标准制订的重要性,并提供巴布剂的前处理方法。方法:以复方丹参巴布剂为例,进行供试品制备的方法学研究。结果:以70%乙醇、累积浸渍24小时,采用浸渍-超声法提取效果最佳。结论:组方及含测成分相同的中成药,因其剂型和选用辅料的不同,其提取溶媒的选择也不同,必须通过实验重新选择:对巴布剂而言,必须采用适当的提取溶媒,以浸渍-超声法提取,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不干扰的情况下,充分提取出有效成分,保证含量测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5.
当归及其复方透皮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考察单味当归,当归与常用中药丹参、冰片配伍以及三药组成复方后的透皮特性。方法:以阿魏酸为指标成分,采用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方法和HPLC检测法。结果:当归所含阿魏酸的渗透系数大于单体阿魏酸(P< 0 .01);当归伍用丹参后其所含阿魏酸的渗透系数减小(P< 0 .01);冰片对当归所含阿魏酸具有促透作用( P<0 .01) 。附方中阿魏酸的渗透系数大于单味当归及当归- 丹参、当归- 冰片配伍( P< 0 .01)。结论:药材所含某一成分透皮吸收量的变化不仅受配伍药味的影响,药材本身所含成分对其透皮吸收亦有影响;单体、单味中药的透皮情况不能完全反映复方的透皮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进行复方四季青提取物雾化吸入给药的药效学研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复方四季青提取物口服给药高剂量组(2.79 g·kg-1)、中剂量组(1.86 g·kg-1)、低剂量组(0.93 g· kg-1),雾化吸入给药高剂量组(2.79 g·kg-1)、中剂量组(1.86 g·kg-1)、低剂量组(0.93 g·kg-1),采用酚红祛痰法观察祛痰作用和体内抗菌法观察对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复方四季青提取物高剂量口服给药,高剂量雾化吸入、中剂量雾化吸入能使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明显增加,排泌量分别为(0.052±0.009), (0.055±0.009),(0.052±0.009)mg·L-1,有显著的祛痰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雾化吸入给药及高剂量口服给药对腹腔感染肺炎双球菌小鼠的死亡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2 h死亡率分别为 40%,40%,45%,55%,1 wk死亡率分别为40%,50%,55%,6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复方四季青提取物雾化吸入给药是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7.
HPD100大孔吸附树脂在白芍纯化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军  徐莲英 《中药材》2006,29(9):968-970
目的:研究HPD100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白芍提取液的工艺条件及参数。方法:以芍药苷的吸附量和洗脱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考察HPD100大孔树脂的吸附性能和洗脱参数。结果:HPD100型树脂对芍药苷有良好吸附分离性能,适宜的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为0.5 g/m l,最大上样量为10 g/g药材树脂,吸附流速为2 BV/h,洗脱剂为30%乙醇,洗脱剂用量为4倍量吸柱体积。结论: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在所确定的工艺条件下,对白芍提取液的纯化效果良好,芍药苷纯度可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108.
灯盏花素的理化性质及其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考察灯盏花素的平衡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等理化常数,研究温度、pH及抗氧剂等对其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建立灯盏花乙素的HPLC测定方法,测定灯盏花素在不同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与不同pH条件下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_(app)),以10 h的药物含量变化率为指标考察介质、温度、pH及抗氧剂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方法学考察表明,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回收率等均符合要求;灯盏花素在生理盐水,蒸馏水,pH 7.0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5 PBS,Ringer S液,甲醇及乙醇中的平衡溶解度分别为(20.68±1.12),(79.35±0.68),(7 954.62±34.90),(18 708.17±253.05),(3 670.40±27.64),(210.71±0.74),(184.34±1.47)mg·L~(-1);灯盏花素在pH 3.0,4.0,5.0,6.5,7.0下的P_(app)分别为5.362,0.542,0.371,0.328,0.143;灯盏花素在RingerS液中的稳定性差;温度、pH升高,其稳定性均显著降低;EDTA-2Na能显著提高灯盏花素溶液的稳定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灯盏乙素HPLC测定方法专属性较好、简便,灯盏花素的P_(app)随着pH增大而减小,在水性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随着pH增大而增大,但是pH增大,灯盏花素水溶液的稳定性显著降低,EDTA-2Na可以作为灯盏花素溶液剂的抗氧剂.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建立全缘千里光碱(integerrimine,INT)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方法尝试以葡聚糖凝胶柱分离法与离心沉淀-离心超滤法测定INT脂质体的包封率,考察了第一种方法中游离药物柱回收率、游离药物和脂质体的分离度,考察了第二种方法中超滤膜对游离药物的吸附、滤出液中有无脂质体以及稀释对包封率测定结果的影响,并以第二种方法测定了空白脂质体与药物水溶液混合制得脂质体的包封率。结果葡聚糖凝胶柱分离法不能实现药物与脂质体的完全分离,超滤膜对INT溶液浓度基本无影响,离心沉淀可实现脂质体与外水相两部分质量的准确分离。离心-超滤法测定中样品稀释1倍使脂质体包封率降低约50%。结论葡聚糖凝胶柱分离法不适于INT脂质体的包封率测定,离心-超滤法可高效、准确、方便地测定INT脂质体包封率;INT与脂质双分子层有一定的亲和力,但在其中的滞留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0.
中药轻粉在动物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物单次口服轻粉后能在体内很快被吸收,吸收半衰期为3.09h,Cp为2.15μg/ml,Tp为1.22h,其心、肝、肾、脾、肺、大脑、小脑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汞量分布,且给药2h后可达峰值。随着服药次数的增加,组织中蓄积的汞量基本趋于衡定,唯肝、肾仍在上升,并且蓄积量远大于其它组织。小鼠按实验剂量给药35天未出现中毒症状及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