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943篇 |
免费 | 1036篇 |
国内免费 | 58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8篇 |
儿科学 | 223篇 |
妇产科学 | 126篇 |
基础医学 | 724篇 |
口腔科学 | 366篇 |
临床医学 | 3100篇 |
内科学 | 1363篇 |
皮肤病学 | 132篇 |
神经病学 | 491篇 |
特种医学 | 70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2篇 |
外科学 | 1274篇 |
综合类 | 5448篇 |
预防医学 | 2285篇 |
眼科学 | 135篇 |
药学 | 2284篇 |
31篇 | |
中国医学 | 2314篇 |
肿瘤学 | 4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2篇 |
2023年 | 356篇 |
2022年 | 409篇 |
2021年 | 494篇 |
2020年 | 468篇 |
2019年 | 417篇 |
2018年 | 418篇 |
2017年 | 257篇 |
2016年 | 382篇 |
2015年 | 403篇 |
2014年 | 910篇 |
2013年 | 880篇 |
2012年 | 1045篇 |
2011年 | 1167篇 |
2010年 | 1095篇 |
2009年 | 1027篇 |
2008年 | 1016篇 |
2007年 | 1028篇 |
2006年 | 990篇 |
2005年 | 957篇 |
2004年 | 819篇 |
2003年 | 723篇 |
2002年 | 604篇 |
2001年 | 636篇 |
2000年 | 546篇 |
1999年 | 568篇 |
1998年 | 451篇 |
1997年 | 457篇 |
1996年 | 438篇 |
1995年 | 420篇 |
1994年 | 340篇 |
1993年 | 267篇 |
1992年 | 247篇 |
1991年 | 196篇 |
1990年 | 153篇 |
1989年 | 139篇 |
1988年 | 85篇 |
1987年 | 76篇 |
1986年 | 55篇 |
1985年 | 56篇 |
1984年 | 53篇 |
1983年 | 41篇 |
1982年 | 35篇 |
1981年 | 36篇 |
1980年 | 17篇 |
1964年 | 14篇 |
1959年 | 14篇 |
1957年 | 17篇 |
1956年 | 12篇 |
1955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肌电图仪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16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牙合)和二腹肌前腹的表面募集电位,并计算其肌不对称指数运动.病例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重复测定,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病例组咀嚼肌电位小于对照组,尤以紧咬和咀嚼时差异显著(P<0.05),肌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部分肌功能恢复,但紧咬和咀嚼时募集电位下降显著(P<0.001),肌不对称指数也增大,提示此时肌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各种功能运动时的募集电位均大于术前水平,肌不对称指数则基本小于术前水平,说明肌功能有所改善.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手术前咀嚼肌功能弱于对照组,正颌手术矫正了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改善了患者的咀嚼肌功能. 相似文献
3.
史宗道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82,(5)
位于颊部实质中的潜在筋膜间隙称为颊间隙。其内界颊肌及其筋膜,该筋膜向上附着于颧骨、下方附着于下颌骨,外界为颧肌、笑肌、上唇方肌、浅筋膜及皮肤。前界口轮匝肌,后界嚼肌前份及其筋膜。上、下界即为颊肌筋膜附着于骨膜处。间隙内充满颊脂垫(吸吮垫),其中有腮腺导管、面前静脉、面动脉、淋巴管、面神经分支等重要结构。通过颊脂垫向上、向后使颊间隙与面部其他间隙延续。颊间隙内的包块可来源于局部的各种组织,以及转移肿瘤、炎症、异物等,常需切 相似文献
4.
史宗道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79,(3)
腮裂囊肿与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患。腮裂囊肿和瘘管发生于人胚颈部的腮裂结构的外胚叶或内胚叶,均有上皮衬里,易反复发生感染,也可恶变发生表皮样癌或腺癌。Martin报告5,000例腮裂囊肿有15例恶变。Ward报告45例腮裂囊肿有7例为腮裂癌。周树夏报告3例腮裂囊肿1例有原位癌。腮裂囊肿还可能合并结核感染和放线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转录调控因子CBF1(RBP—Jκ)对Cbfal和Ose2元件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朝 KAWASHIMANobuyuki SAKAMOTOKei KATSUBEKen-Ichi SHINDOKentaro TAKAGIMinoru SUDAHideaki 史俊南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4(12):659-662
目的:探讨Notch信号转录调控因子CBF1(RBP—Jκ)对核心结合因子Cbfal基因启动子和骨钙素基因启动子区域Ose2元件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构建CBF1真核表达载体pCMV—Tag4/CBF1;将梯度浓度pCMV—Tag4/CBF1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共转染两成骨前体细胞系Kusa—A1和Kusa-O,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检测Cbfa1和Ose2元件启动子活性。结果:随CBF1浓度增加,Kusa—A1和Kusa-O细胞中Cbfa1和Ose2元件启动子活性均逐渐提高。统计分析表明:Kusa—A1细胞中1/40μg/μL实验组两启动子活性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Kusa-0细胞中1/40μg/μL实验组Ose2元件启动子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转录调控因子CBF1可以促进Cbfa1和Ose2元件启动子活性,从而可能对细胞的成骨性分化有正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尖周病动物模型的时间评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观察尖周病不同时间治疗结果的组织病理变化,必须建立尖周病动物模型。用35只恒河猴246牙的525个牙根研究证明:36、60、90d人工造成尖周病变率分别为41.67%、58.33%、96.88%。3个月、半年、1年尖周病疗效组织学愈合率分别为43.75%、58.80%、70.00%。表明人工造成尖周病变时间不能少于3个月,尖周病疗效观察时间至少1年以上,人牙临床疗效观察时间需要2年, 相似文献
7.
电离子导入溶菌酶治疗感染根管临床疗效观察史萸芳何国华张学敏应用电离子导入溶菌酶生理盐水治疗感染根管,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溶菌酶由湖北省汉口生物化学制药厂提供,酶活性6万U,用时配制。选择对象:门诊因牙髓病变等原因致使根髓坏死,... 相似文献
8.
史宗道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78,(1)
在下颌骨折中,髁突骨折的发病率各作者报道不同,从25%—35.6%不等。关于髁突骨折的治疗,存在两派意见:一派主张保守治疗,一派主张手术治疗。作者在1973年以前一直采用保守治疗,但发现有不少病例发生咬(牙合)错乱、髁突区严重疼痛, 相似文献
9.
溶菌酶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萸芳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6,6(1):26-28
溶菌酶(Lysozyme,LZM)抑菌作用实验证实溶菌酶对溶壁小球菌具有溶菌作用,并证实12烷基磺酸钠存在时,溶菌酶对变形链球菌表现出不溶菌现象,这与表面活性剂12烷基磺酸钠是溶菌酶的抑制剂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1000例牙龈出血的病因统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000例牙龈出血的病因统计翟炜东①史久成②王渝宁②佛山市(528000)①城区医院①口腔医院初诊时主诉为牙龈出血的1000例患者(男562例、女438例,年龄16~64岁)进行病因统计如附表。附表1000例牙龈出血的病因统计缘龈炎肥大性龈炎牙周炎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