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真正达到《内经》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效果,将《内经》双语学习网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为中医双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从《伤寒论》结胸证治的提示,探讨祛痰逐水法对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脂多糖诱发ALI,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十枣汤组、三物白散组、大陷胸汤组和空白对照组。检测大鼠肺组织湿千比、血清TNF-α以及组织病理学。结果:模型组肺组织湿干比高于药物干预组和空白组(P〈0.05);血清TNF—α模型组也明显高于药物组和空白组(P〈0.05);组织病理学损害药物组也较模型组轻。结论:祛痰逐水法能减轻实验性急性肺损伤大鼠的损伤。  相似文献   
24.
【目的】评价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Pub 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中有关浮针疗法(试验组)vs传统针刺疗法或康复训练(对照组)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资料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试验组和对照组共涉及病例1 04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OR=5.42,95%CI[3.45,8.52])及在改善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SMD=-0.45,95%CI[-0.67,-0.22])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SMD=-1.46,95%CI[-1.87,-1.06])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在改善运动功能评价(FMA)评分(MD=2.93,95%CI[4.50-1.97,7.83])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结论】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及在改善SHSS评分、VAS评分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疗法或康复训练,但由于纳入的研究质量普遍较低,研究结论尚有待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的支持。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电针对三氯化铝(AlCl_3)中毒大白鼠学习记忆减退的拮抗作用,以及对大脑皮层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影响。方法:建立AlCl_3中毒幼年大白鼠学习记忆障碍动物模型,设正常组,痴呆模型组(简称模型组),模型加脑复康组(简称脑复康组),模型加电针治疗组(简称电针治疗组)。结果:脑复康和电针均能显著对抗AlCl_3所致记忆障碍,其中以电针尤为明显。电针治疗组与脑复康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增加铝中毒幼年大白鼠大脑重量,脑复康组、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治疗组与脑复康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能显著升高大白鼠脑内Ach和AchE含量。结论:电针能改善大白鼠AlCl_3所致的记忆障碍,提高大白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能增加铝中毒幼年大白鼠大脑重量,保护大脑神经细胞正常形态,从而使大脑功能正常运转。在Ach和AchE的水解过程中参与了代谢,有助于记忆过程,电针对AlCl_3所致大白鼠记忆获得障碍的改善作用可能与其对中枢M-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颞三针与补阳还五汤合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中药加针刺、单纯针刺及单纯中药治疗组,并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1β、IL-6水平。结果:治疗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IL-1β、IL-6水平,与正常人比较均增高(P<0.01),治疗后外周血中IL-1β、IL-6均降低(P<0.01),但针灸中药结合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针灸中药结合治疗强于其它两种治疗对细胞因子IL-1β、IL-6水平的调节作用,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细胞因子,对抗脑缺血后炎症反应,减轻了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损害,促进了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神经元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7.
"辛甘发散为阳"是《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之一,《黄帝内经》中关于药物的理论虽不多,仍不失为临床组方用药的圭臬。以"辛甘发散为阳"为例,其本义是阐明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功效作用。分而论之,辛味、甘味各自发散为阳:与其各自所喜脏腑——肺、脾的生理特性有关;从辛味药、甘味药的作用特点体现。合而论之,辛甘配伍能更好地发挥其发散为阳的特点,临床上多应用于发汗、补益类的方剂,可见此经文对临床组方用药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深入探讨《黄帝内经》的制方原则对临床研究方剂配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8.
对《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之一"辛甘发散为阳"进行探析。认为《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的本义是阐明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功效。辛味能行能散,功在散寒解表、温经、行气血;甘味能和能缓,功在和中缓急,二者配伍相得益彰。其具体内涵,分而论之:辛味、甘味各自发散为阳,与其各自所喜脏腑肺、脾的生理特性有关,从辛味药、甘味药的作用特点可体现;合而论之,辛甘配伍能更好地发挥其发散为阳的特点,临床上多应用于发汗、补益类的方剂。此经文对临床组方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中药对实验性葡萄膜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酵母菌补体技术,对24例兔实验性葡萄膜炎中药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结果:与治疗前及中药组比较,激素组及中药组RBC-C3b受体花环率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激素组血清中RBC-C3b受体花环抑制率降低,50%及100%中药组血清中RBC-C3b受体花环率促进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指标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消炎一号方有改善兔实验性葡萄膜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正> 视网膜色素变性(简称 RP)是一组慢性进行性致盲眼病,其发病机理至今仍不十分明确,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RP 患者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瘀”的病理改变,为了进一步从血瘀证方向进行探讨,笔者检测了20例 RP 患者血浆TxB_2和6—K—PGF_(12),旨在从更深一步的角度证实并探讨 RP 的“血瘀”病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