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02619篇 |
免费 | 446871篇 |
国内免费 | 22571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7806篇 |
儿科学 | 150202篇 |
妇产科学 | 124426篇 |
基础医学 | 651744篇 |
口腔科学 | 146981篇 |
临床医学 | 1252028篇 |
内科学 | 1083168篇 |
皮肤病学 | 126162篇 |
神经病学 | 388432篇 |
特种医学 | 32741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431篇 |
外科学 | 851938篇 |
综合类 | 1854922篇 |
现状与发展 | 513篇 |
一般理论 | 2381篇 |
预防医学 | 954455篇 |
眼科学 | 158109篇 |
药学 | 1015528篇 |
15669篇 | |
中国医学 | 733997篇 |
肿瘤学 | 3458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3753篇 |
2023年 | 158915篇 |
2022年 | 177995篇 |
2021年 | 227203篇 |
2020年 | 202552篇 |
2019年 | 167422篇 |
2018年 | 164445篇 |
2017年 | 98726篇 |
2016年 | 130299篇 |
2015年 | 149515篇 |
2014年 | 284926篇 |
2013年 | 316089篇 |
2012年 | 658929篇 |
2011年 | 722731篇 |
2010年 | 448640篇 |
2009年 | 413234篇 |
2008年 | 634070篇 |
2007年 | 623972篇 |
2006年 | 597577篇 |
2005年 | 568634篇 |
2004年 | 531362篇 |
2003年 | 500400篇 |
2002年 | 455846篇 |
2001年 | 383956篇 |
2000年 | 389697篇 |
1999年 | 215238篇 |
1998年 | 101265篇 |
1997年 | 73771篇 |
1996年 | 69885篇 |
1995年 | 70147篇 |
1994年 | 63765篇 |
1993年 | 48802篇 |
1992年 | 45798篇 |
1991年 | 40317篇 |
1990年 | 36600篇 |
1989年 | 37735篇 |
1988年 | 38720篇 |
1987年 | 33705篇 |
1986年 | 28581篇 |
1985年 | 25261篇 |
1984年 | 21435篇 |
1983年 | 19012篇 |
1982年 | 17750篇 |
1981年 | 13865篇 |
1959年 | 14793篇 |
1958年 | 25534篇 |
1957年 | 25068篇 |
1956年 | 23307篇 |
1955年 | 21674篇 |
1954年 | 1998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扶正解毒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1例CAP患者,结合患者意愿和主管医师的辨证,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参照指南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扶正解毒中药,评价疾病和证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退热时间,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住院时间、抗生素费用和药品比。结果治疗10天后,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和发热、咳嗽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完全退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CRP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天数、抗生素费用和药品比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有出现肾功能损伤的病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4例,调整抗生素治疗后,未特殊干预即好转;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加用扶正解毒中药的治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发热、咳嗽症状,缩减完全退热时间,降低CRP水平,且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回顾性分析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缺血性中风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我院住院医生电子病历系统检索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符合标准病历共521例,在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软瘫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采用相应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以手足十二针、火针为主,康复训练以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为主,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20次,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以评价疗效。结果:①治疗后总体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软瘫期组与痉挛期组、相对恢复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痉挛期组和相对恢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青年组与中年组、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中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方案对缺血性中风病运动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其疗效可能与运动功能分期、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防范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儿60例,其中有13例患儿发生置管并发症作为发生组,47例患儿未发生置管并发症作为未发生组,收集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置管位置、置管时间、导管堵塞、导管部分脱出、是否外部加固、导管尖端达到预期位置、是否连续输液、输注液类型、冲管频率等资料,并采用SPSS20. 0软件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体重1500 g、外部未加固、导管尖端未达到预期位置、连续输液为影响新生儿PICC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生儿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主要与患儿低体重、外部未加固、导管尖端未达到预期位置、连续输液有关,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的带状疱疹病情发展,并分析其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根据有无带状疱疹的出现,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T淋巴细胞各亚群的水平以及与病情程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与带状疱疹病情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D_3~+、CD_4~+和CD_4~+/CD_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CD_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带状疱疹病情加重时,机体CD_3~+、CD_8~+水平升高,而CD_4~+水平降低(P 0.05)。结论 T淋巴细胞各亚群在并发带状疱疹的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表达率较高,且与病情程度有关,参与了带状疱疹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ALA-PDT与高频电离治疗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生殖器尖锐湿疣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高频电离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相关炎症因子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27%(40/42)vs 80.95%(3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2.5%(5/40)vs 35.29%(12/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0(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01.35±26.17)pg/mL vs(144.72±34.56)pg/mL,(22.47±4.23)pg/mL vs(29.17±5.08)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2(IL-1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5.57±7.32)pg/mL vs(58.26±9.54)pg/mL,(8.69±3.56)pg/mL vs(6.24±2.75)pg/mL,(66.42±3.38)pg/mL vs(57.48±4.06)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29%(6/42)vs 33.33%(1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A-PDT可以通过细胞凋亡及坏死两条途径对生殖器尖锐湿疣进行治疗,安全简便,同时可改善患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高频电离疗法相比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更低,疗效确切,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6.
间歇补充型血液透析滤过(I-HDF),是使用程序化的透析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将高质量的超纯透析液通过透析膜间歇性反超滤输注至血液中,以短期内增加外周循环容量,提高溶质清除率,达到模拟血液透析滤过的效果。I-HDF基本程序:每次输注量为200 ml,每次输注的间隔时间30 min,输注速度为150 ml/min;初次输注在血液透析开始后30 min,并在治疗结束前30 min完成最后一次输注。血液透析时间为4h时,总输注量为1 400 ml(200 ml×7次)。I-HDF可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外周循环,提高血浆再充盈,增加溶质清除,并且可防止透析膜的渗透性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稳定透析中血压,减少心动过速的发生,非常有益于低血压倾向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7.
Background Nowadays, the number of pediatric patients receiving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s is increasing. However, there is very little relevant, long-term follow-up analysis carried out in China. Methods Clinical information from pediatric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picardial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from January 1, 2005 to December 31, 2017 in Guangdo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was collected. Eligible patients received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s and echocardiography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as well as programming control during their follow-up. Meanwhile, complications were trea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98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epicardial pacing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including 60 males and 38 females. The age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for the first time ranged from 8 days to 14 years old( the median age of these patients was 3 years old). The weight of these patients ranged from 2.7 kg to 52 kg(the median weight of these patients was 12 kg). Three patients died while they were getting treatment. The follow-up was carried out on eighty-seven out of ninety-five patients(91.6%) and lasted 5 months to 13 years( average 3.79±3.06 years). One patient with single-chamber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was found to have cardiac insufficiency in the second year after operation. There were 6 patients with cardiac insufficiency whose ejection fractions were less than 55%. All these patients had a single-chamber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implant or double-chamber right atrial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implant. Paired T-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preoperative LVEF with the last echocardiographic LVEF(45%±7% vs.67%±7%, P 0.05),which indicat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Conclusion A permanent epicardial pacemaker is safe and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pacing mode can protect cardiac function.[S Chin J Cardiol 2019;20(1):10-14]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究产科临床护理路径在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该院收治的96例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护理路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标准组与普通组。标准组采取标注化产科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普通组则选取常规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和预后。结果标准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数值和Ghb数值改善程度都显著优于普通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患者产后并发症个症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新生儿结局明显优于普通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取标准化的产科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对促进母婴健康成效显著,值得向外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