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7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462篇
耳鼻咽喉   56篇
儿科学   40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278篇
口腔科学   45篇
临床医学   627篇
内科学   1155篇
皮肤病学   56篇
神经病学   75篇
特种医学   23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612篇
综合类   1432篇
预防医学   739篇
眼科学   45篇
药学   540篇
  13篇
中国医学   462篇
肿瘤学   115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306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355篇
  2006年   322篇
  2005年   312篇
  2004年   423篇
  2003年   387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建立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Ⅳ-亚硝基吗啉(N-nitrosomorpholine,NMOR)诱导SD大鼠的肝癌模型并初步动态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变化及肝癌肺转移。方法按100mS/kg体重腹腔注射一次DEN,第二天开始给予含100ppmNMOR饮水供鼠自由饮用的方法诱导SD大鼠肝癌模型,病理常规HE染色动态观察。结果病理学检查证实DEN+NMOR成功诱导出具有转移能力的肝癌模型,20周时肝癌发生率为87.5%(21/24),肺转移发生率为47.6%(10/21)。病理过程大致经过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肝细胞癌变和肺转移发生等时期。结论该肝癌模型可以作为研究人类肝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2.
86例上肢腱鞘巨细胞瘤长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目的:了解腱鞘巨细胞瘤的性别、年龄、职业、肿瘤生长部位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60年至1999年期间86例上肢腱鞘巨细胞瘤住院病人的病史,并就其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发年龄为21-30岁,占33.7%。男女性别比基本为1:1,无统计学意义。发病部位右手(60.5%)明显高于左手(39.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切除是治疗腱鞘巨细胞瘤的最佳治疗方案,对病理检测结果为生长活跃的肿瘤患者应做局部扩大切除术。  相似文献   
63.
雷帕霉素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作为控制肿瘤的重要手段。最近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迁移,减少促血管生成因子释放及促进肿瘤血管血栓形成等有关。对雷帕霉素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深入研究可使其不仅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还可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现就雷帕霉素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4.
深部脓肿的引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脓肿是急性炎症过程中,在组织、器官或体腔内,因病变组织坏死、液化而出现的局限性脓液积聚。临床上一般将位于肌肉、肌间隙和深部蜂窝组织内的脓肿称为深部脓肿。依部位及病原菌而有所区别,但不论何种脓肿,及时而有效的引流是其基本的治疗原则。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外科治疗新理念的建立,深部脓肿的引流方法出现了新的趋势,能否选择合理的引流方法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5.
椎管内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过打开椎管找到残存的臂丛神经根并进行神经修复的可行性。方法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测量C5-T1,神经前根椎间孔段的直径、长度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选择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例为椎孔处刀刺伤,3例为闭合性创伤。自受伤到椎管内探查的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CTM显示部分已损伤的神经根其椎管内神经前后根仍存在,而锁骨上臂丛神经探查在椎间孔外找不到相应的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通过打开椎管将椎管内残存的神经根用腓肠神经桥接进行神经修复。结果C5-T1,神经前根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4000-6000根,椎间孔段的长度为11~14mm,外径为1.2~1.5mm。5例患者的椎管内均找到了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其中C5神经根3例,C5、C6神经根1例,C7神经根1例。C5修复肩胛上神经和C5神经远端各1例,C5修复正中神经内侧头1例,C7修复内侧束1例,C5、C6分别修复上干后股、肌皮神经1例。术后随访38--46个月,平均42个月。5例患者其修复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分别达3-4级。结论对于神经根在椎间孔处断裂的臂丛神经损伤,可通过打开椎管找到损伤神经根的近端,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修复提供理想的动力神经源,有利于臂丛神经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66.
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存在免疫功能抑制,且术后疼痛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有效的术后镇痛能缓解围术期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并减少肿瘤复发转移.然而,不同镇痛药物及镇痛方式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就不同镇痛药物及镇痛方式对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合适的术后镇痛方案,有利于术后免疫平衡调节,减少肿瘤复发风险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直肠癌梗阻患者支架置入后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9年3月~2013年4月43例左半结肠癌、直肠癌梗阻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分为支架联合腹腔镜手术25例(支架腹腔镜组),术中大肠灌洗一期切除吻合术18例(一期吻合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漏、切口感染、腹腔感染等。结果支架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40.5±20.1)ml,明显少于一期吻合组(280.8±20.6)ml(t=-38.277,P=0.000);手术时间(135.2±25.4)rain,明显短于一期吻合组(240.4±30.5)min(t=-12.317,P=0.000);吻合口漏0例,显著少于一期吻合组4例(Fisher’s检验,P=0.025);切口感染0例,显著少于一期吻合组8例(Fisher’s检验,P=0.000);腹腔感染0例,显著少于一期吻合组6例(Fisher’s检验,P=0.003);住院时间(19.5±3.3)d与一期吻合组(20.2±8.5)d无明显差异(t=0.376,P=0.709)。2组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恢复良好,无吻合口复发。结论左半结肠癌、直肠癌梗阻患者支架置入后7—10d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8.
目的比较左肝外叶切除与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8-06间睢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6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依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观察组17例实施肝左外叶切除术,对照组19例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2组术中均采取胆道镜取石并在胆总管放置T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近期优良率、术后残石率、胆道感染率和再手术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均少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左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并发症少、残石率及复发率低,疗效肯定。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均较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多,需进一步提高手术技巧和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上颔窦提升术治疗上颔后牙牙列缺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接诊的72例上颔牙牙列缺失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上颔窦外提升术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上颔窦内提升术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种植体1年累计存留率、1年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软组织情况、牢固度以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植入体数量均逐年减少,两组患者的种植体1年累计存留率、软组织情况、牢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提升(0.77±0.35)mm,观察组患者提升(0.78±0.41)mm,两组患者1年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X线检查未见种植体周围明显投射影,未出现创口感染、鼻腔渗血和上颔窦炎症等并发症。结论对上颔牙牙列缺失患者采取上颔窦提升术治疗,安全有效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