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8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58篇 |
临床医学 | 89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49篇 |
外科学 | 244篇 |
综合类 | 87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运用动物体内实验的方法测定生物活性材料成骨活性有较多缺点,为快速有效地评价成骨活性的生物材料,探索一种新的体外测定成骨活性的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5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取羊脱钙骨基质和复合材料(粗制羊骨蛋白+羊脱钙骨基 质+牛腱Ⅰ型胶原)两种活性材料分别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是否含有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并取脱钙骨基质、复合材料、rhBMP-2、3种材料与小鼠C2C12细胞共培养72 h后,用1% Triton将细胞裂解,取细胞裂解液测定碱性磷酸酶和总蛋白。利用所测定的碱性磷酸酶和总蛋白吸光度比值代表单位数量的细胞中所含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同时设立阴性对照(单纯细胞不加任何材料)。
结果:脱钙骨基质和复合材料中均含有BMP-2。用3种材料刺激C2C12细胞后,测定C2C12细胞中碱性磷酸酶含量高于阴性对照(P < 0.05)。rhBMP-2刺激C2C12细胞产生的碱性磷酸酶含量较其他材料明显增高(P < 0.001)。
结论:体外测定生物材料成骨活性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42.
拍摄前准备 :在相机的机身 (NikonF3)与镜头 (NikonMicro NikkorF =5 0mm)之间加上能使装载标本的琼脂糖充满取景画面的近摄接圈 ,镜头前要加装红滤色镜 ,装好黑白胶卷 ,再将照相机固定在翻拍架上。其次将紫外光灯箱的屏面向上 ,平放在翻拍架的平台上。再将电泳的琼脂糖凝胶平放在紫外光灯箱的屏面上。最后打开稳压电源的开关 ,即可进行拍摄。拍摄结果 :胶片宽容度所具有的按比例记录亮度范围的能力 ,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大密度部分的密度已经很浓重 ,而琼脂糖凝胶与灯箱屏面的交接线很容易辨别。标本条带部分的影级层次 ,几乎没有任何…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影响初始固定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采用猪膝关节模拟重建ACL不同术式,即绳肌腱结股骨隧道嵌压固定和胫骨端肌腱编织缝合骨桥打结固定法,与骨-髌腱-骨两端界面螺钉固定法,比较其生物力学初始固定最大拔出载荷、抗拉刚度和位移等生物力学指标。结果最大抗拉载荷肌腱结组与正常ACL组接近,无显著性差异;肌腱结组大于骨-髌腱-骨界面螺钉固定组。抗拉载荷在100N和400N时的位移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胫骨端肌腱编织缝合骨桥上打结固定组最大抗拉载荷大于BPTB界面螺钉固定组和肌腱编织缝合后界面螺钉固定组。抗拉刚度正常ACL组>骨-髌腱-骨组>绳肌腱结组。最大位移正常ACL<髌腱骨组<肌腱结组。结论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抗拉强度和刚度完全可以满足重建后ACL的生理需求;术中克服位移因素,是有效防止ACL重建术后松弛的关键。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表现,评价四肢关节专用低场强MRI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价值。方法应用A-torscan0·2T永磁型四肢关节专用低场强磁共振机,对4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分别采用自旋回波(SE)T1W、快速自旋回波(TSE)T2W、梯度回波(GE)T2W的矢状位、冠状位进行扫描。结果四肢关节专用低场强MRI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灵敏度高达100%,矢状位T1W和T2W可精确地发现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结论四肢关节专用低场强MRI是临床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一种重要、可靠的主要检查手段。对临床医生制订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比较人股骨头坏死标本不同区域的骨微观结构及成、破骨细胞活性。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行全髋关节置换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的股骨头标本10例(Ficat Ⅳ期),男6例,女4例;年龄40~57岁,平均47.7岁。Micro-CT扫描后,根据影像学识别骨质密度不同,将每个标本分为软骨下骨区、坏死区、硬化区、健康区,通过病理学检测、纳米压痕、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对不同区域的骨微观结构、微观力学性能及成骨、破骨细胞活性进行比较。结果 Micro-CT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标本软骨下骨区及坏死区的骨小梁连续性破坏;硬化区的骨小梁数目增多,间隙变窄;正常区域骨小梁结构完整,厚度分布均匀。软骨下骨区、坏死区、硬化区和健康区骨小梁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3.808±4.22) GPa、(13.999±3.816) GPa、(17.266±3.533) GPa和(11.927±1.743) GPa;硬度分别为(0.425±0.173) GPa、(0.331±0.173) GPa、(0.661±0.208) GPa和(0.423±0.088) GPa。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结果显示,软骨下骨区和坏死区可见Trap染色阳性细胞,硬化区及健康区未见Trap染色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骨形成相关因子Runx2和BMP2在硬化区及健康区表达高于其他区域;骨吸收相关因子RANK和RANKL在软骨下骨区及坏死区表达高于其他区域。结论 股骨头坏死塌陷过程中,骨微观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而坏死区骨小梁微观力学强度较健康区无显著降低。股骨头坏死标本中软骨下骨区及坏死区破骨细胞活性增强,硬化区成骨细胞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46.
BACKGROUND: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achieve cartilage regeneration in vitro and repair cartilage defects. Tissue-engineered cartilage mainly consists of chondrocytes, cartilage scaffold and in vitro environment.
OBJECTIVE: To mimic the environment of articular cartilage development in vivo,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bionic features of tissue-engineered cartilage scaffold and effectiveness of cartilage repair.
METHODS: Knee joint chondrocytes were isolated from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2 months old, and expanded in vitro. The chondrocytes at passage 2 were seeded onto a scaffold of articular cartilage extracellular matrix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1×106/L to prepare cell-scaffold composites. Cell-scaffold composites were cultivated in an Instron bioreactor with mechanical compression (1 Hz, 3 hours per day, 10% compression) as experimental group for 7, 14, 24, 28 days or cultured statically for 1 day as control group.
RESULTS AND CONCLUSION: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hickness, elastic modulus and maximum load of the composi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ime (P < 0.05). Histological staining showed the proliferation of chondrocytes, formation of cartilage lacuna and synthesis of proteoglyca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rough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and safranin-O staining, which were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mechanical stimulation time. Thes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findings of proteoglycan kit.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evealed that mRNA expressions of collagen type I and collagen type II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the highest mRNA expression of collagen type I and collagen type II at 21 and 28 days of mechanical stimulation, respectively (P < 0.05). With the mechanical stimulation of bioreactor, the cell-scaffold composite can produce more extracellular matrix, such as collagen and proteoglycan, strengthe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o be more coincident with the in vivo environment of cartila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the bionic features. With the progress of tissue engineering, the clinical bioregeneration of damaged cartilage will be achieved.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7.
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假体周围骨溶解X线征象差异与磨损颗粒迁移特点及其易聚积部位之间的联系 ,分析磨损颗粒在假体无菌性松动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因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的 39个国产人工髋关节术前X线片 ,按部位及固定方式分组统计假体周围不同区域衬性和膨胀性骨溶解的发生率 ,并测算溶骨带宽或溶骨面积。结果 :非骨水泥固定髋臼假体周围各区 (Delee分区法 )衬性骨溶解发生率明显高于骨水泥固定组 (P <0 0 5 ) ,溶骨带宽以三区最重 (P <0 0 5 )并大于骨水泥固定组对应区 (P <0 0 5 ) ;膨胀性骨溶解以三区发生率最高 (P <0 0 5 ) ,但两种固定方式各对应区之间发生率及溶骨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柄周衬性骨溶解宽度人工股骨头组除一、四区 (Gruen分区法 )、全髋关节组除三、四区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外 ,其它各对应区均以骨水泥固定组较重 (P <0 .0 5 ) ;膨胀性骨溶解发生率以一、七区最高 (P <0 .0 5 ) ,两种固定方式各对应区之间溶骨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发生部位及严重程度与磨损颗粒迁移和聚集的部位有关 ,固定方式不同骨溶解的X线表现亦有差异。阻断磨损颗粒的扩散可能是防止骨溶解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9.
屈指肌腱损伤的修复至今仍是令人瞩目的难题。对其的研究首先应了解正常肌腱的营养获取途径。现在多数作者认为:肌腱的营养来自血液及滑液,但何者为主,尚存争议。一、研究方法概述: 1. 血管内灌注有色物质:基本步骤是取人体或动物的新鲜标本,用生理盐水或加肝素的生理盐水灌洗后在一定压力(100~ 相似文献
50.
本文对β-TCP、β-TCP/DCHA和HA材料的结构、表面生物活性及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牯附情况避行了检测与分析,用Micro-CT对制备的骨支架材料植入前后的结构进行了评价。将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培养、分化,扩增得到足够浓度的成骨细胞,并种植于骨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后,再植入动物体+观察成骨状况,研究成骨机制。结果表明:骨支架的孔隙中诱导生成新骨,随着新骨生长,支架材料在逐步降解,从而达到骨重建。研制出了具有三维多孔结构、适于新骨生长的孔径、可降解、表面生物活性好以及植入骨细胞后可以诱导新骨生成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