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观察持续鞘内注射新型特异性N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阻滞剂-ω-芋螺毒素SO3对慢性压迫性损伤所致的神经痛大鼠的长期镇痛效果,及其对神经痛大鼠血清IL-6浓度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CCI模型,比较观察连续鞘内注射ω-芋螺毒素SO3后大鼠热刺激爪退缩阈值和冷水中抬足次数变化以及血清IL-6水平的改变。结果 CCI大鼠术后出现热刺激爪退缩阈值缩短(P〈0.01)、冷水中抬足次数增加(P〈0.01);血清中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持续鞘内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对这两种阈值变化以及血清中IL-6水平无明显影响;持续鞘内注射ω-芋螺毒素SO3(60ng/h)能明显提高CCI大鼠热刺激爪退缩阈值(P〈0.01),减少冷水中抬足次数(P〈0.01);并显著降低血清中IL-6水平(P〈0.01)。结论 长期持续鞘内注射ω-芋螺毒素SO3可有效地治疗CCI大鼠的冷、热痛觉过敏,并显著降低CCI大鼠血清IL-6浓度。  相似文献   
102.
温化蠲痹方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NFα-及IL-1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温化蠲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其减少西药用量及稳定病情作用,初步探讨中药温化蠲痹方治疗RA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中药温化蠲痹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外周血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CIA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乳剂于大鼠尾根部注射,建立CIA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MTX组、温化蠲痹方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给药30天后,运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Th1/Th2细胞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明显降低(P=0.000);与治疗前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A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6;P=0.009)。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外周血IFN-γ/IL-4比值明显升高(P=0.000);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外周血IFN-γ/IL-4比值明显降低(P值均为0.0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642)。结论:CIA大鼠外周血Th1/Th2细胞亚群失衡,恢复CIA大鼠外周血Th1/Th2细胞平衡可能是中药温化蠲痹方治疗CIA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4.
中药的药材质量直接影响中药临床疗效。中药材的质量主要与药材品种,药材产地,采收季节、植物的药用部位,植物生长年限及药材贮藏等有关。 1 药材品种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临床效果。所谓“同名异物”就是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辅酶Q10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促炎症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R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甲氨蝶呤、小剂量泼尼松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30 mg/d辅酶Q10、甲氨蝶呤、小剂量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促炎症细胞因子、丙二醛、免疫球蛋白水平,以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等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丙二醛、血沉、IgM、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均较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关节疼痛评分及晨僵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辅酶Q10治疗可以降低RA患者促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06.
资料:10例中男8例,女2例;年龄43~78岁;病程1~18个月。疼痛部位:肋间神经区9例,足背神经区1例。方法:HeNe激光波长6328nm,输出功率25mW,光斑直径15~20cm,距离50cm,照射局部痛点,每点照射10min,每日1次...  相似文献   
107.
本文报告自1981年11月至1983年9月用国产乙肝血源疫苗接种于e抗原阳性产妇之新生儿36名的5年观察,观察乙肝血源疫苗对e抗原阳性产妇所生婴儿免疫后抗体的持续时间和保护状态。36名中31人产生抗-HBs,5年时其中19名幼儿的抗-HBs仍在10mIu/ml以上,占61.29%,抗-HBs降到10mIu/ml以下者12名,占38.71%,高滴度抗体预示保护抗体持续的时间长。36名婴儿初免后,6个月内HBsAg阳转者5人,到5年时仍为阳性,均演变为HBsAg慢性携带者,携带率为13.88%,31名抗-HBs阳性的幼儿中,5年时有6人被HBV感染表现抗-HBC阳转,占19.94%,但其HBsAg仍为阴性,HBV感染与抗体滴度偏低有关。抗体消失或降到10mIu/ml以下时宜进行乙肝疫苗1剂再接种,以增强其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蜂针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86例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蜂针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均能改善TNF-α、IL-1β、ESR、CRP及体征指标。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蜂针治疗可通过抑制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而获效。  相似文献   
109.
温运脾阳法治疗顽固性小儿泄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医儿科专家江育仁教授提出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论点指导了临床治疗小儿厌食、小儿泄泻等脾胃疾病。汪受传教授继承了江老的经验,在运脾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运脾消食、运脾化湿、温运脾阳、理气助运的四法,指出“气行则运”,拓展了运脾法的含义。作者遵其思想应用温运脾阳法治愈1例顽固性小儿腹泻。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观察双氯芬酸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初始剂量4片/次,3次/d,若患者无明显不适可渐增加剂量,6片/次,3次/d,患者症状好转后可减量,2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1粒/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症状体征、关节功能分级和X线分级的改善程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44%、92.9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关节疼痛评分、关节压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活动障碍评分均显著降低,晨僵时间明显缩短,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ESR、CRP、IgA、IgG、IgM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组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关节功能分级、X线分级有明显改善,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双氯芬酸钠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调节患者免疫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