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5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针刺作用于机体时,最迅速、直接的反应就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表现为神经动作电位的发放。从神经电信号角度研究针刺的作用原理、规律一直是研究者们所关注的方向。该文对近年基于神经电信号的针刺作用研究做一综述,以供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白介素-2(IL-2)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学及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PS评分>2)59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IL-2胸/腹腔内灌注,对照组应用IL-2胸/腹腔内灌注,均每周给药1次。评估2组近期疗效、KPS评分和毒副反应及中位总生存时间。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36.7%,对照组为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试验组临床获益率为60.0%,对照组为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试验组生活质量改善16例,稳定10例,下降4例;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7例,稳定11例,下降11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2组毒副反应及总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IL-2治疗PS>2的晚期恶性胸/腹腔积液疗效好,毒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3.
红茴香(Illicium henryi Diels)又名红毒茴,系木兰科八角属植物,为中国所特有,生于海拔300 ~ 2200 m的丘陵或山地沟谷、溪边湿润常绿阔叶林中或林缘[1],主产于陕西、甘肃、云南、广西等地.其叶和果含有芳香油,可作香料,亦可药用,具有行气止呕、健胃之功效,可治胃寒呕吐[2];其根及根皮可入药,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活血止痛、祛风除湿之功效,可治疗跌打损伤、胸腹疼痛、风寒湿痹等症[1].  相似文献   
94.
对中医研究与发展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阳阳  郭义  李桂兰 《吉林中医药》2008,28(11):787-789
中医学要发展,要创新,首先在理论上要有创新,理论的发展应当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诊断仪器的设计、使用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但应当由医生做出判断;治疗用药在辨证施药的同时,可以参考药物的药理研究结果,以临床疗效的好坏为用药依据;中医疗效评价方面应当依据中医个体化诊疗模式的特点,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加强对中药时效性的研究;机理方面,不排斥以现代科学技术,以西医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是中医为世界医学所接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简称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简称维普资讯,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CCD),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简称万方数据库,China Science Periodical Database,CSPD)以及Pubmed,收集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文献,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9年6月1日。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风险偏倚评估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个研究,共计1383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常规观察组[RR=1.26,95%CI为(1.21~1.32),P<0.00001];痊愈率优于西药常规观察组[RR=1.51,95%CI为(1.35~1.70),P<0.00001];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RR=0.11,95%CI为0.03~0.34,P=0.0002)。结论: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6.
97.
“治未病”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明确提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调护的思想。国家多次号召各地区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中医健康服务。本文介绍了“治未病”工程背景、现实指导意义和天津地区实施“治未病”工程的必要性和优势,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云南白药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放射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山东省新泰市人民医院肿瘤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0例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45)接受生理盐水联合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维生素B12口服治疗,试验组(n=45)应用云南白药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根...  相似文献   
99.
针刺效应是如何启动的,是针刺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共性关键问题。多年来在肯定针刺效应的前提下,从穴位局部化学离子入手,由点及线,由线成网,从神经、免疫、内分泌、能量代谢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探讨了局部神经-细胞-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系统研究了针刺后“穴网络”变化其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证实:1)针刺可引起支配穴位的神经兴奋,启动神经调节;2)针刺可引发穴位局部炎性反应,启动免疫调节;3)针刺可调节穴区部分激素水平;4)针刺可调节穴区血流和氧分压,影响局部能量代谢;5)针刺后穴区神经-肥大细胞-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影响针刺效应;6)有向加权模型和复杂网络模型能够刻画针效初始调控网络的时序响应特征,并发现其中关键节点。对针效启动机制的研究,应将局部反应与整体效应相结合,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网络概念,进行系统的归纳和规律的提炼,从而揭示针效启动的关键基础因素,探寻针刺效应的有效调控模式,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0.
针型化学传感器是以针状物(针刺针、不锈钢针头、钨丝、针型塑料和铂丝等)为基体的一类检测仪器,能够实现生命体内某些特定化学物质的微创、在体和实时监测。本文结合团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医用化学传感器实验室多年的工作,参考国内针型化学传感器研究,对针型化学传感器检测钙离子、氢离子、氧分压、多巴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腺苷等化学量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应用进展特别是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以期推动针型化学传感器的研究,为中医针灸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