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脑出血一般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绝大多数是由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所致,是一种危及人类生命,除肿瘤以外的第二大疾病,在发达的欧美国家,脑出血约占全部脑卒中5%-10%,在我国及亚洲地区占脑卒中的15%-30%,部分地区可能更高,30d内的死亡率为30%-52%,10%的患者1个月能独立生活,而6个月后生活能自理仅占20%,近年来,由于影像学技术和神经外科学的发展,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总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致残率仍然很高,患者生命质量下降,并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已引起国际医学界高度关注。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及临床实践,就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及治疗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2.
u波在心电图波形中属最小,临床意义及发生机制远不如其它波形明确,因此常常被临床医生所忽略。近年来由于心血管技术及心电图学的进展,国内外对 u 波倒置的临床意义越来越重视,认为 u 波倒置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 u 波倒置的临床意义做一概述,以期引起重视。一、u 波的产生机理和判断方法自1921年 Einthoven 描述心电图 u 波以来,关于u 波产生的确切发生机制至今仍不全清楚,目前认为有以下三种学说。1.如 Einthoven 提出,u 波的产生是心室的某一部分复极化延迟所致,这些部位可能是浦肯野氏纤维、乳头肌基底部或浦肯野氏纤维与周围心肌的交界区;2.动作电位的后电位(afterpotent-ials)学说;3.舒张早期快速充盈期心室肌的伸张后电位(stretch-afterpotential)学说。晚近文献多倾向  相似文献   
33.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已获广泛应用,目前已发展到30余种。第一代药物的作用机理是降低环氧化酶活性,阻断内过氧化物生成,进一步使血栓烷A_2(TXA_2)受抑;或者是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提高血小板环磷腺苷(CAMP)水平,从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前者的代表药物是阿斯匹林,后者的代表药物是潘生丁。第二代药物则是前列环素(PGI_2)和TXA_2拮抗剂,正常情况下,PGI_2与TXA_2呈动态平衡,当PGI_2减少或TXA_2增多时均可出现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TXA_2合成酶抑制剂的代表是咪唑类药物。此外,近年来发现钙离子拮抗剂可以影响血小板膜钙离子通道,降低其聚集性。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分类见附表。下面简要介绍国内外常用的一些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供使用时参考。一.阿斯匹林(Aspirin) 该药系1898年首先由Hoffman氏人工合成并  相似文献   
34.
刘连友  曹德阁 《临床医学》1990,10(6):252-253
1955年 Dressler 氏首先描述了在心肌梗塞后的病人,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胸膜炎、肺炎和心包积液等症状,被称为心肌梗塞后综合征,即 Dress-ler 综合征。近年来随着心肌梗塞发病率的增高,心肌梗塞后综合征也相应增多,但由于该症发病周期长,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或诊断为其它疾病而误诊。本文结合临床所见三例对本症的诊断及发病机理略作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5.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 nary intervention,PCI)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 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 l infarction,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首发STEMI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并成功,其中60例行直接PCI治疗(PCI组),60例行静脉溶拴栓治疗(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住院天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PCI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低于溶栓组(0%VS32.4%,P〈0.05),1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溶栓组[(56.48±5.79)%VS(49.76±5.41)%,P〈0.05],平均住院天数少于溶栓组(7.84dVS10.40d,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直接P CI能及时有效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edartery,IRA),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缩短住院天数,近期临床疗效优于静脉溶辁治疗。  相似文献   
36.
业已证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虽然心脏监护和动态心电图(Holter)在监测和预防冠心病、心肌梗塞、猝死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有其缺点和局限性。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体表无创性心室迟电位检查技术可能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手段。  相似文献   
37.
在青少年性风湿病中以发烧、皮疹、关节痛为主要特征者称为Still氏病。自1971年Bywaters提出了成人still氏病以后,近年来成人still氏病做为一个不明原因发烧的病因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成人Still氏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8.
1975年Schamroth根据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演变过程提出把心肌梗塞分为三期,即超急性损伤早期(超急期Hyperacute-phase),急性充分发展期和慢性稳定期。此分期方法已被国内外学者所接受。超急期一般持续不超过24小时,可逆转也可发展。若能在这一期确定诊断,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则有可能控制梗塞面积的扩展,况且超急期是各种溶栓治疗的最好时机。本文报告2例超急期病例的误诊经过和心电图改变,旨在唤起对超急期心梗肌塞的注意,以提高早期诊断率。例1男,57岁。1985年7月11日晨起床后自觉胸闷、上腹痛伴冷汗。2小时后去某院就医,因既往有“胃病”史故诊为“胃病”,给胃复安等药物。当时心电图已显示V_2V_3V_4导联有高大T波但未予注意。至下午3时症状无缓解急来我院就诊,心电图示V_1—V_5导联T波均明显高大,R波电压较  相似文献   
39.
急性心肌梗塞诊断与治疗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据计在美国有5~6百万人患有有症状的冠心病,大约有100万在医院接收住院治疗,每年死于AMI的有60万。如此惊人的数字不得不引起美国和全世界医学界的关注。最近20年AMI死亡率的下降归功于CCU病房的出现和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晚近5~10年AMI的死亡率又有了进一步降低。这主要是由于(1)介入医疗措施(InterventionalModaliteo)的引人,其中包括溶栓治疗,紧急冠脉成形术(Emer-gentCoronaryCungloplasty)、气囊反搏术(BallonCounte…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血府逐瘀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血府逐瘀胶囊口服、低分子肝素脐周皮下注射,治疗7 d,总疗程4周.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为97.1%和71.4%,显效率为68.6%和28.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发生率、硝酸甘油用量及Holter显示ST段下降次数、持续时间、室早发生均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胶囊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能更安全、有效地控制不稳定性心绞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