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2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25篇 |
内科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50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药学 | 20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3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颅内出血保守治疗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保守治疗的颅内出血患儿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智力发育情况和精神运动发育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 P<0.05);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分别为5.71%、2.86%和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14.29%和5.71%(均P<0.05);出院12个月后,研究组患儿的MDI和PDI评分分别为(95.27±4.78)分和(98.73±4.5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73±5.46)分和(89.26±5.37)分,(均P<0.01)。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颅内出血保守治疗患儿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2.
3.
4.
口腔溃疡特别是复发性口疮,病因复杂全身治疗效果欠佳,常规采用局部治疗,由于其痛苦较大,患者不易接受。本研究以乙酰螺旋霉素加地塞米松为主要成分,制成糊剂,局部外敷治疗口腔溃疡,通过对照组观察使用此糊剂后愈合期明显缩短,现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102例口腔溃疡患者,其中治疗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对照组50例,溃疡面积0.2~20mm,两组好发部位以唇内侧为主;颊、舌次之,溃疡数目不等。1.2 处方乙酰螺旋霉素0.5g,地塞米松2mg,地卡因1ml,甘油5ml。1.3 方法治疗组用糊剂涂擦在溃疡面后,保持干燥3min以上,每… 相似文献
5.
蒋荣猛 谢正德 姜毅 陆小霞 金润铭 郑跃杰 尚云晓 徐保平 刘智胜 卢根 邓继岿 刘光华 王晓川 王建设 冯录召 刘薇 郑毅 舒赛男 陆敏 罗万军 刘苗 崔玉霞 叶乐平 申阿东 刘钢 高立伟 熊莉娟 白燕 林丽开 魏庄 薛凤霞 王天有 赵东赤 赵正言 邵剑波 吴国强 黄永坚 李兴旺 杨永弘 申昆玲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14)
自2019年12月以来,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在全球肆虐已2年余。我国始终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取得一定成功, 但随着SARS-CoV-2的不断变异和境外输入病例, 导致疫情防控工作更加艰巨、复杂。随着变异株的变化, 儿童病例数量也出现了变化, 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殊症候和并发症, 这为我国儿童SARS-CoV-2感染的防治提出了新的课题。本共识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第三版)》的基础上, 根据新变异株的特点, 对其病原学、病理学、发病机制等进行阐述, 总结儿童病例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 就儿童病例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和防控等提出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儿童SARS-CoV-2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姜毅 陆小霞 金润铭 郑跃杰 徐保平 谢正德 刘智胜 林丽开 尚云晓 舒赛男 白燕 陆敏 卢根 邓继岿 罗万军 熊莉娟 刘苗 崔玉霞 叶乐平 高立伟 王永炎 王雪峰 李家福 王天有 蒋荣猛 李兴旺 赵东赤 邵剑波 杨永弘 申昆玲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2):143-150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国内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但形势依然严峻,境外多个国家也相继出现疫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截至2020年3月5日,全球共报告95333例确诊病例(其中我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565例),85个国家有确诊病例报告,中国将面临输入性病例的传播风险,这为防治我国儿童的疾病疫情提出了新的挑战[1]。在这次疫情中,与成人病例相比,儿童病例相对较少、症状轻、预后较好。目前国内病例数据显示,18岁以下儿童占所有报告病例的2.4%,尚无死亡病例报告[2]。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 年 10 月- 2010 年 5 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 827 例行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诊断乳腺癌时年龄不同分 3 组, 比较 3 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结果 827 例患者中, ≤35 岁组 129 例、 36~54 岁组 530 例、 ≥55 岁组 168 例。≤35 岁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数≥4 的患者比例较大, 且激素受体阴性率也较高。≤35 岁组、 36~54 岁组、 ≥55 岁组 5 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 86.0%、 93.6%、 94.0%(P < 0.01), 5 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 88.4%、 91.3%、 94.6% (P > 0.05), 5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91.5%、 94.3%、 95.2% (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35 岁组的患者 5 年局部复发风险较 36~54 岁组及≥55 岁组患者显著增高, 5 年远处转移风险高于≥55 岁组的患者 (P < 0.05), 但 5 年死亡风险并未增加 (P > 0.05)。结论 ≤35 岁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 5 年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风险较高, 5 年死亡风险并未增加, 仍可接受保乳治疗。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感觉减退,肢体麻木、疼痛等,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也是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属消渴病痹症范畴。作者认为该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配以针药结合治疗效果更佳,现介绍验案1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具有骨诱导活性的褪黑素引入纯钛超声微弧氧化膜层中,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能否提高早期骨整合能力。方法:纯钛表面制备超声微弧氧化膜层(A组),再以硅烷为偶联剂(B组),进一步组装褪黑素(C组),植入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下颌骨中2、4和6周,利用CBCT、扭力实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各组的种植体-骨界面早期成骨情况。结果:纯钛超声微弧氧化膜层经硅烷偶联褪黑素制备的复合膜层表面保留微弧氧化的微孔形貌,增加了利于骨生成和生长的硅、碳和氮元素。添加褪黑素膜层骨结合能力最好,植入4周时的骨结合力达到峰值,其余2组植入6周时的骨结合力才达到峰值。添加褪黑素种植体骨界面新骨形成更早、骨量更多。结论:以硅烷为偶联剂在纯钛表面超声微弧氧化膜层表面组装褪黑素,获得的复合膜层种植体,能加速早期的骨组织的形成,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