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2篇 |
综合类 | 14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7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外伤性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美学修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美学修复方法。方法 对 67例手指外伤性软组织缺损的病例 ,分别选择 8种不同皮瓣进行修复。结果 61例皮瓣全部成活。 2例皮瓣坏死 ,缩短指骨后伤口愈合 ;4例皮瓣部分坏死 ,经换药后愈合。术后 6个月随访 ,61例患指外形满意 ,皮瓣无臃肿 ,质地柔软 ,无冻伤 ,两点分辨觉达 4~ 7mm ,手指活动基本正常。 6例皮瓣质地较硬 ,手指末端皮肤有瘢痕挛缩 ,甲根向患侧偏斜。结论 伤指皮瓣的选用、手术操作及皮瓣一期愈合 ,对手指外形的重建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硅凝胶人工乳房假体植入对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取40只健康SD雌性大鼠,体重180~200g,随机分成A、B、C、D4组,每组10只。无菌条件下分别植入实验用完整的硅凝胶假体、刺破的硅凝胶假体、生理盐水充注型假体于背侧皮下,D组为空白对照组。3个月后取出假体作下列指标观察(1)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2)淋巴细胞转化试验;(3)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结果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空白对照4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根据本实验研究证实硅凝胶假体植入不会引起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机体免疫失平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颞浅筋膜组织游离移植在面部整形中的应用。方法本组收自2005年1月~2011年1月的12例患者,其中唇裂继发唇畸形5例;先天性唇部血管瘤同位素治疗后唇萎缩2例;上睑重睑术后提上睑肌粘连3例;鼻整形中的应用2例。均采用颞浅筋膜的游离移植填充矫正凹陷畸形或防止组织的粘连改善功能。填充时使用筋膜折叠2~3层,防止组织粘连采用单层的颞浅筋膜。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2例患者中凹陷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预防提上睑肌粘连,效果良好的2例,1例改善。局部组织柔软,未出现局部硬化或挛缩的现象。最长的随访达3年,未见有筋膜组织明显的吸收。结论颞浅筋膜组织取材方便,质地柔软。游离移植时容易存活,在面部凹陷畸形的填充或防止组织粘连是一种良好的组织材料。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叶酸代谢的关键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677C-T和1298A-C单核苷酸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小耳畸形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2014年南京地区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183例, 对照组188例来自同期健康体检者。采用PCR-内切酶消化和基因测序方法进行基因分型, 采用χ2检验进行MTHFR 677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先天性小耳畸形关联分析。结果MTHFR 677C-T突变基因型频率在病例和对照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进一步进行不同性别分层分析, MTHFR 677C-T突变基因型主要增加男性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发病风险(P<0.05), MTHFR基因1298A-C多态性在病例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个多态性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结论MTHFR 677C-T单核苷酸多态可能与男性先天性小耳畸形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示指桡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对示指指端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02-08/2005-09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收治的外伤性示指末节部分缺损患者13例,手术方法的选择在术前均得到患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组织缺损大小在1.5cm×1.0cm~2.0cm×1.5cm之间,所有缺损均有指骨和(或)大部分的指腹组织缺损,采用示指桡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皮瓣设计:旋转点位于近侧指间关节的近端,皮瓣轴为示指的桡背侧,皮瓣部分设计在第2掌指关节的近侧,蒂宽约0.8mm。术后定期随访,主要观察皮瓣质地和感觉的恢复情况,将感觉恢复的评估标准分为5级:S1:无感觉;S5:在神经单一分布区恢复两点鉴别能力。结果:1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术后随访三四个月者10例,随访五六个月者3例。②术后9例皮瓣完全成活;4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表皮爬行创面愈合。③外形基本满意,皮瓣色泽、质地良好。④术后1个月随访时,3例患者两点辨别觉大于6.0mm,感觉恢复S4;术后五六个月随访时,3例患者两点辨别觉4.0~6.0mm,感觉恢复S5。结论:示指桡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设计的旋转点位于近侧指间关节的近端,可以简化手术而不影响皮瓣存活,是示指部分缺损修复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一种较新的矫正咬肌肥大的方法,即射频消融矫正咬肌肥大术.方法 自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应用射频仪治疗32例(单侧3例)咬肌肥大求美者.首先画出口角至耳垂的连线,再于其下方的下颌角处画出与此线平行的每条间隔1 cm的3、4条线,位于咬肌前、后缘之间,长为3~5 cm,并在每条线上标记消融点,每点间隔1 cm.在局部麻醉下,以30~50 W功率、4.0 MHz频率进行消融,每点消融5~10 s.并于手术前后对其中12例求美者的咬肌厚度及牙齿的咬(牙合)力进行测量.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双侧咬肌体积明显缩小者26例,缩小者4例,效果较差者2例.B超测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咬肌厚度,并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最大咬(牙合)力恢复正常.所有求美者无面神经、腮腺导管损伤及口腔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射频消融术矫正咬肌肥大安全有效,是改善面部轮廓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正颌外科手术中同期完成下颌骨的塑型手术、上颌骨前壁骨移植或Medpor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18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23岁。均诊断为牙颌面畸形,其中下颌前突或伴下颌骨偏斜畸形13例,双颌前突畸形2例,上颌后缩伴下颌前突畸形3例。对上述病例进行正颌外科手术的同时行下颌骨的塑型和(或)上颌骨的骨移植或Medpor植入术、颏成型术。结果:所有病例在术后均出现下唇的麻木,但术后1~6个月下唇感觉恢复正常。无牙齿损伤、伤口感染和骨段坏死发生。经过6~23个月的正畸治疗,均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和协调的面部比例关系及满意的面部轮廓。术后6个月~3年影像检查评估结果表明骨移植成活良好,较少出现骨吸收的现象。结论:在正颌手术的同时进行下颌骨的塑型和(或)上颌骨骨移植或Medpor植入术是可行的,可增加术后面部的美学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下颌骨截除的骨质可以用于正颌手术中,避免了其他部位的取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一种真皮瓣固定法矫治上睑皮肤松弛的术式。方法对诊断为上睑皮肤松弛或上睑臃肿的24例患者,设计眉下皮肤切除并形成真皮瓣,去除多余的眼轮匝肌或悬吊眶隔,缝合眼轮匝肌,将真皮瓣固定于眉上约3 mm深面的额肌上,缝合切口。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所有患者上睑皮肤松弛或上睑臃肿得到改善,切口隐蔽,瘢痕不明显,眉部表情自然。结论眉下切口真皮瓣内固定法可应用于矫治老年女性的上睑皮肤松弛、上睑臃肿,也适合年轻人上睑臃肿的改善治疗。此术式符合上睑正常解剖特点,术后效果确切,切口隐蔽,瘢痕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