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1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9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20篇
妇产科学   35篇
基础医学   146篇
口腔科学   37篇
临床医学   658篇
内科学   224篇
皮肤病学   125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49篇
外科学   193篇
综合类   899篇
预防医学   387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397篇
  2篇
中国医学   398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观察组患儿同时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改变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所占比例与有效所占比例之和)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p H值、Pa O2、Pa CO2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呼吸窘迫相关症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关于rTMS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交叉核对,而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研究(228例,其中rTMS 136例,对照92例),对4篇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rTMS组54例,对照组42例),另外3篇非RCT进行系统综述。(1)Meta分析表明,rTMS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SMD=1.73,95%CI:0.45~3.01,P=0.008)。(2)高频rTMS(1 Hz)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60,95%CI:0.10~3.11,P=0.04);低频rTMS(1 Hz)与对照组相比,在一些吞咽功能评分的改善方面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低频治疗潜在的优势。(3)rTMS治疗后,卒中患者Barthel指数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1.60,95%CI:-36.21~-7.00,P=0.004)。(4)在不良反应方面,7篇研究均未报道有头痛、耳鸣或癫痫等任何不良事件发作。结论对卒中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rTMS治疗可显著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108.
目的 探讨急性肺损伤(ALI)小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数量及功能状态的变化.方法 雄性SPF级C57BL/6小鼠36只,6~8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2组(n=18):对照组(C组)和ALI组.ALI组气管内注射脂多糖2 mg/kg,以制备ALI模型,C组注入等容量的PBS.于注入LPS或PBS后6、12和24 h(T1-T3)时随机取6只小鼠,麻醉后开胸取右心室血样,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数量及DC表达CD80、MHCⅡ的水平;随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计算湿重/体重(WW/BW)比,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行肺损伤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IL-6含量.结果ALI组可见肺泡间隔增宽、充血、出血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与C组比较,ALI组各时点肺组织WW/BW比、IL-6含量、肺损伤评分升高,T1时外周血DC数量减少,T3时增多,T2、T3时DC表达MHCⅡ水平上调(P<0.05).与T1时比较,ALI组T2时肺组织IL-6含量升高,T2、T3时外周血DC数量增多,DC表达MHCⅡ水平上调(P<0.05);与T2时比较,ALI组T3时外周血DC数量增多(P<0.05);2组各时点外周血DC表达CD8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I小鼠外周血DC数量早期减少,随后逐渐增多,功能呈渐成熟状态.  相似文献   
109.
我院2009年6月~2010年10月共收治破伤风患者28例,其中25例在入院48~96 h后合并肺炎,现报告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5例患者,全部符合破伤风及肺炎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30 ~ 68岁,平均49岁,于入院48~96 h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22例有咳痰,咳黄色痰9例,黄绿色痰2例,白色痰11例,其中2例痰液粘稠,25例均有发热,体温38.5~41℃,20例行气管切开,其中8例在上述症状出现前行气管切开,12例在上述症状出现后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TEG)仪检测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PTAS)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情况,以指导PTAS术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个体化调整。方法回顾性分析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纳入的65例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在PTAS治疗术后第3天抽取静脉血,采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腺苷二磷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患者经两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的差异。结果①阿司匹林对AA途径的抑制率为(80±28)%,显著高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途径的抑制率(5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65例患者中,对阿司匹林组治疗效果良好、有效、反应低、无效者分别为45(69.2%)、8(12.3%)、7(10.8%)、5例(7.7%),氯吡格雷分别为19(29.2%)、14(21.5%)、23(35.4%)、9例(13.8%)。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的患者,3例对氯吡格雷无反应,14例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的患者,均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4例对阿司匹林反应低,5例对阿司匹林有效,14例效果良好。两种疗效有一定关联性(χ2=33.311,P〈0.01)。③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有效者为53例,反应低+无效者为12例;而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有效者为33例;反应低+无效者为32例,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m=15.042,P〈0.01)。结论采用TEG仪检测PTAS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对PTAS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有差异性,部分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