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21d -6°头低位卧床期间运动训练对骨丢失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1 d -6°头低位卧床运动训练对骨质丢失的防护作用. 方法 10名男性青年志愿者分为卧床对照组和卧床训练组,每组5人,卧床期间训练组每天进行1 h的仰卧位功率自行车训练.分别于卧床前和卧床20 d进行了股骨骨密度(BMD)、血清骨钙素(BGP)、羟脯氨酸/肌酐(HOP/Cr)等指标的测量. 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平均股骨BMD下降了5.8%,而训练组下降0.9%,对照组HOP/Cr不仅显著增加而且也显著高于训练组,BGP两组均降低,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21 d -6°头低位卧床运动训练对于骨质丢失具有比较明显的防护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下肢肌力锻炼和功率车锻炼对30 d-6°头低位卧床引起骨丢失的防护效果,为筛选航天员暴露于空间微重力环境下运动锻炼方法提供参考。方法15名男性青年受试者分为卧床对照组、下肢肌力锻炼组和功率车锻炼组,每组5人,在30 d-6°头低位卧床期间,两个运动锻炼组共进行了25 d(次)的运动锻炼,下肢肌力组每天锻炼16~18 min,功率车组每天锻炼30 min。分别于卧床前和起床后测量了全身骨密度(BMD QDR-4500/W Hologic)和腰椎骨小梁比值(CTPhilips-Mx-8000)。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卧床以后全身骨矿含量显著下降(P0.05)、左髋总骨密度和右髋大转子骨密度显著下降(P0.01),第2~4腰椎骨小梁比值显著下降(P0.05),功率车锻炼组虽然全身骨密度显著增加,但是第3~4腰椎骨密度却显著下降(P0.05),下肢肌力锻炼组全身和腰椎及髋部等承重部位的骨矿含量和骨密度均无明显下降。结论30 d-6°头低位卧床可引起腰椎和髋骨等承重部位明显的骨丢失,功率车锻炼方法不能改善腰椎部位的骨丢失,下肢肌力锻炼方法对于维持全身和承重部位的骨密度具有明显的防护效果,该结果将对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失重对抗措施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由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主办的全国第六次航空航天医学学术会议将于 2 0 0 2年 6月 2 6~2 9日在浙江宁波市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应征论文 2 1 9篇 ,经专家评审组采用双向多重盲法 (作者与审者间双盲、审者间互盲 )审稿方式初选后 ,再集中会审 ,充分保证了公平、优质地录选稿件。最终录用 1 2 9篇 ,其中英语专题会交流 9篇 ,大会交流 1 7篇 ,专题会交流 1 0 3篇。现将这次会议入选论文以摘要形式在本刊预先发表。为了方便检索与学术交流 ,我们在每篇摘要前加了顺序编号 ,并标注了关键词 ;英语专题会交流论文摘要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刊发 ;中文摘要加注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和比较30 d头低位卧床期间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下肢肌肉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对失重后下肢肌肉萎缩的对抗效果。方法:15名男性健康被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实验期间测量小腿周径、小腿截面积、腓肠肌肌电平均振幅的变化。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小腿周径随卧床时间延长显著减小(P<0.01);下肢肌力训练组在卧床第18~30天以及起床后的小腿周径显著减小(P<0.01);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在卧床第22~30天及起床后显著减小(P<0.01)。与卧床前相比,卧床第30天和起床后1周时3组的小腿截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肌电振幅在第1和22天显著降低(P<0.05),下肢肌力训练组的肌电振幅在卧床第7、22、26和30天显著降低(P<0.05),自行车功量计组在卧床第7、10、22和30天显著降低(P<0.05)。结论:30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严重的肌肉萎缩。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防止模拟失重所致肌肉萎缩,促进肌肉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研究微重力环境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方法 9名健康男性青年头低位卧床4周.卧床前、卧床1周时和卧床4周后各对其进行1次倒数2项工作记忆任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 结果 模拟失重前,工作记忆任务激活的脑区有双侧额叶(BA46/9、47、6)、前扣带回(BA32)、双侧顶叶(BA7)、双侧枕叶(19/18)和左侧丘脑.模拟失重1周时,激活脑区的范围和信号强度变化显著.模拟失重4周后,激活脑区与卧床前趋于相似. 结论 ①模拟失重状态时,人脑工作记忆功能状态有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功能脑区激活范围和部位的变化;②模拟失重环境对工作记忆信息的被动贮存影响不大,但对信息的主动复述维持及中央执行系统的信息操作功能有明显、可逆的影响;③失重1周时,人脑激活区变化显著.失重4周时,人脑已经开始逐步适应,但未正常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下肢肌力训练方法和功率车训练方法对30 d-6°头低位卧床引起的下肢肌肉萎缩和功能改变的防护效果.方法 15名男性被试者分为卧床对照组、下肢肌力训练组和功率车训练组,每组5人,在30 d-6°头低位卧床期间,两个运动组共进行了25 d(次)训练,下肢肌力训练组每天进行16 min的训练,功率车训练组每天进行30 min的训练.大、小腿肌肉体积分别于卧床前、卧床第28天和起床后第2天进行了3次测量,下肢等动肌力分别于卧床前和起床后第2、7天进行3次测量.结果 与卧床前相比,卧床第28天下肢肌力训练组平均大腿肌肉体积和小腿肌肉体积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功率车训练组的变化介于上述两组之间,两个运动训练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别.起床后第2天对照组左膝伸峰力矩、左膝伸平均功和总功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下肢肌力训练组,但是,右膝的变化则不及左膝明显,对照组卧床后不仅同侧下肢屈伸峰力矩不平衡现象明显增加,而且双膝峰力矩不对称现象也明显增加.结论 下肢肌力训练方法对于30 d-6°头低位卧床引起的下肢肌肉萎缩及其功能改变具有明显的对抗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比较30 d -6°头低位卧床期间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立位耐力、最大运动时间、体质量以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方法对失重所致心血管失调的对抗效果,为制定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时航天员失重对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5名男性健康被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3组,每组5人。对照组仅-6°头低位卧床30 d,不进行任何处理,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在30 d卧床期间分别进行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实验前后测量立位耐力、最大运动时间,实验期间测量体质量及HRV。结果:卧床30 d,对照组的立位耐力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1),而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的立位耐力较卧床前有所降低,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卧床第30 d,对照组和下肢肌力训练组的最大运动时间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较卧床前无明显变化,且较对照组和下肢肌力训练组显著升高(P<0.05)。卧床期间,对照组体质量较卧床前有降低趋势,下肢肌力训练组有升高趋势,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无明显变化;卧床第10 d,下肢肌力训练组体质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HRV分析发现,卧床期间对照组归一化低频(LFn)、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的比值(LF/HF)较卧床前有升高趋势,归一化高频(HFn)有降低趋势,两锻炼组上述指标变化与对照组相似。结论:30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立位耐力和运动耐力显著降低,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均衡性发生改变。下肢肌力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模拟失重后的立位耐力,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可提高模拟失重后的立位耐力和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8.
青年男性膝关节等速向心测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绳肌和股四头肌在不同测试速度下其肌力各指标的变化规律 ,同时为力量素质的评价提供正常值参考。方法利用REV90 0 0等速测力及康复系统对 30名健康男性双侧膝关节的等速向心收缩数据进行测试。结果峰力矩 (PT)及相对峰力矩 (PT/BW )均表现为股四头肌大于绳肌 ,慢速大于快速 ;惯用肢与非惯用肢峰力矩的差异 (Di)在 1 0 %左右 ;到达峰力矩的时间 (TPT)随测试速度增加而显著缩短 ;股四头肌和绳肌峰力矩角 (APT)分别为 50°~ 70°、32°~ 45°。绳肌与股四头肌峰力矩比率 (H/Q)在 50 %~ 60 %之间 ;耐力指数 (WF)在 65%左右。结论此结果为中国航天医学和生理学特别是模拟失重或微重力条件下的肌肉功能评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