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3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采用电喷雾质谱技术研究附子的配伍规律,阐明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服时产生毒性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分别对八味地黄方加人参汤、附子加人参汤、附子加人参、附子加干姜、附子加甘草、附子加白术、次乌头碱对照品加白术共煎液中生物碱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次乌头碱与白术、附子与白术、附子与人参汤、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煎液中次乌头碱质量分数较高。结论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煎液产生的毒性是由人参汤中的白术抑制了附子中次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导致双酯型生物碱水平过高而引起的。甘草和干姜对附子具有解毒作用,人参亦不会导致共煎液的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人参果提取物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常规培养液)组、模型(常规培养液)组与人参果提取物1、2、3、4(10、20、40、80μg/ml)组,给予相应药物培养ECV304细胞24 h后,用H2O2(0.3 mmol/L)培养ECV304细胞4 h以复制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以筛选最适质量浓度。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常规培养液)组、模型(常规培养液)组与人参果提取物(80μg/ml)组,给予相应药物培养ECV304细胞24 h后同上复制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人参果提取物最适给药质量浓度为80μ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部分皱缩,边缘模糊,细胞有融合现象;细胞活力减弱;G1期细胞比例升高,S期和G2期细胞比例降低;SOD活性减弱,MDA含量增加,LDH活性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人参果提取物组细胞损伤程度减轻;G1期细胞进入S期和G2期的细胞比例升高,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升高;SOD活性增强,MDA含量减少,LDH活性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参果提取物对H2O2损伤的ECV304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加快细胞周期进程、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建立改善睡眠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酒制五味子及红参进行薄层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味子醇甲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人参总皂苷的含量;同时对p H值、相对密度等进行检查。结果薄层鉴别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五味子醇甲在浓度为0.180 2-0.485 6 m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19%;总皂苷在浓度为0.080 8-0.242 4 mg/m 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1.35%。结论本方法简便可行,灵敏度高,可用于改善睡眠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4.
45.
人参及其炮制品抗疲劳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人参及其炮制品在抗疲劳中的作用。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120只,随机分组,分别为人参、红参、高压红参提取物高、中、低剂量(5,2.5,1.25 g.kg-1)组和空白对照组,连续ig给药15 d。小鼠经负重游泳后,检测肝糖元、肌糖元、血尿素氮、血乳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乳酸脱氢酶6种与疲劳作用相关的生物化学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人参组小鼠肝糖元(11.33±3.45)g.kg-1(P<0.01)、肌糖元(1.982±0.83)g.kg-1(P<0.05)含量升高;血尿素氮(29.71±6.42)g.L-1(P<0.05)、血乳酸(8.70±2.03)mmoI.L-1(P<0.05)含量降低;红参组小鼠肝糖元(10.46±3.21)g.kg-1(P<0.01)含量升高,血尿素氮含量(29.45±5.06)g.L-1(P<0.05)降低;高压红参组小鼠肝糖元(9.87±2.44)g.kg-1(P<0.01)含量升高。结论:人参和2种炮制品均具有抗疲劳作用,其中以人参效果最为显著,这为开发人参功能性食品和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6.
目的 通过考察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生附子、黑顺片分别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的量,分析共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之间的转化。方法 采用HPLC及电喷雾质谱技术,对川乌、草乌、生附子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在与浙贝母配伍时能够抑制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而与川贝母配伍对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则起到促进作用。结论 从化学成分量的变化方面分析,中药“十八反”之“乌头反贝母”并不是绝对的,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配伍“相反”,与川贝母配伍“不反”。  相似文献   
47.
皮子凤  越皓  宋凤瑞  刘志强  刘淑莹 《中草药》2008,39(10):1474-1477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药味药材与附子的配伍机制,揭示酸、甘、辛、苦味中药对附子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和内标法,分别对生附子,生附子加五味子、黄芪、独活、黄连共煎液和药渣中乌头碱类生物碱进行考察。结果附子与五味子合用,双酯型和脂型生物碱的量增加,附子与黄芪、独活配伍双酯型生物碱的量下降,附子与黄连配伍脂型生物碱和生物碱的总量均降低,但双酯型生物碱变化无规律。结论附子与五味子合用毒性增加,附子与黄芪、独活毒性降低。  相似文献   
48.
附子配伍原则的电喷雾质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从化学角度探讨附子配伍的原则。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分析和比较生附子及其复方中药煎煮液中二萜类生物碱的变化规律;测定附子及其他中药煎煮液的pH值并用电喷雾质谱考察酸性对药材中乌头碱水解的影响。结果生附子单煎煮及与甘草共煎后双酯型乌头生物碱大部分发生水解,生附子与半夏或五味子共煎生物碱水解受抑制,生附子和甘草单煎液的酸性远低于半夏或五味子单煎液,中乌头碱在酸性条件下不水解。结论酸性是影响乌头碱类双酯型生物碱水解的重要因素,强酸条件下水解受抑制,附子煎煮液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49.
李帅坪  黄鑫  张勇  刘淑莹 《中草药》2017,48(14):2918-2924
目的考察红参皂苷组分A和B对大鼠血浆中15种神经化学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红参总皂苷经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制备得到皂苷组分A和B,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Q-TOF-MS/MS)测定其中皂苷成分的组成和量,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QQQ-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多巴胺(DA)、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酪氨酸(Tyr)、甘氨酸(Gly)、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天冬氨酸(Asp)、牛磺酸(Tau)、丝氨酸(Ser)、色氨酸(Try)、乙酰胆碱(Ach)、组胺(His)共15种神经化学物质的量及其变化情况。结果通过对皂苷组成和量与神经化学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发现组分A和B在皂苷成分组成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极性较大皂苷类成分主要集中在组分A中,而组分B中含有的皂苷成分极性相对较小。组分A各剂量组的大鼠血浆中Ach、Tau、Glu、Gln、Asp、Tyr、E、NE、DA的量升高,组分B各剂量组的大鼠血浆中Gly、His、5-HT、Ser、5-HIAA、Try的量显著升高,并且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趋势,提示极性较大皂苷组分可提高兴奋性神经化学物质的量,而极性较小皂苷组分表现为提高抑制性神经化学物质的量。结论红参皂苷对中枢神经化学物质的量具有调节作用,极性较小的皂苷组分与保持大脑活动、改善记忆功能、防止脑部疲劳、维持觉醒状态和神经系统抗衰老等作用相关性较大,而极性较大的皂苷组分与调节精神节律、削弱应激反应和改善睡眠等作用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药味药材与附子的配伍机制,揭示酸、甘、辛、苦味中药对附子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和内标法,分别对生附子,生附子加五味子、黄芪、独活、黄连共煎液和药渣中乌头碱类生物碱进行考察。结果附子与五味子合用,双酯型和脂型生物碱的量增加,附子与黄芪、独活配伍双酯型生物碱的量下降,附子与黄连配伍脂型生物碱和生物碱的总量均降低,但双酯型生物碱变化无规律。结论附子与五味子合用毒性增加,附子与黄芪、独活毒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