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与luxS、oqxB、rarA等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通过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测定200株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组)和300株对上述药物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组)体外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生物膜形成能力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膜形态特点;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luxS、oqxB、rarA、acrB、ramA、ompK36和micF)表达量。结果强生物膜形成能力组的平均生物膜形成量是弱形成能力组的16.8倍,敏感组和耐药组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OD590的平均值分别为0.783±0.642和0.672±0.5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显示生物膜形成能力强的菌株团块内包含大量的生物膜,形态完整且细菌密集排列;强生物膜形成能力组中luxS表达水平分别为中等和弱形成能力组的5.98倍和3.37倍;外排泵、外膜蛋白编码基因及其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luxS基因的表达量有关,luxS作为一个高阶调控基因,其与ramA、ompK36和micF等基因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共同影响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2.
目的验证Giemsa染色法标记脑组织凋亡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立体定位仪于大鼠尾壳核注入Ⅶ型胶原酶建立脑出血模型,回笼饲养3天后灌注取脑,对大鼠脑组织切片进行Giemsa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的对比实验。结果 Giemsa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效果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表明Giemsa染色法可以较好的标记出脑组织凋亡细胞。结论 Giemsa染色法可以较好较便捷的标记出脑组织凋亡细胞,可作为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等标记凋亡细胞实验的预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83.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提供分子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株临床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但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TL1552、TL1728和TL947),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3株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nal inhibotory concentration, MIC);结晶紫染色法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形态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生物膜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用qRT-PCR进行确认。结果 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能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但对已经形成的生物膜影响较小;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美罗培南处理后的生物膜细胞数量、大小和形态均发生了显著改变,继续在不含抗菌药物的培养基上孵育6h后发现生物膜细胞的整体形态基本恢复正常;转录组测序分析及qRT-PCR表明碳青霉烯类药物可导致涉及蛋白质运输、代谢、生物膜形成等相关基因的改变,并能触发生物膜细胞的应激反应。结论 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但对已经形成的生物膜影响甚微,去除药物后生物膜细胞的形态基本得到恢复,说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后早期治疗和足疗程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4.
目的比较微波加热修复法和盐酸水解修复法在大鼠脑组织免疫组化中的染色效果。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比较大鼠凋亡脑组织Bcl-2免疫组化标记的阳性表达率及阳性表达差异。结果①微波加热修复组和盐酸水解修复组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与不修复组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波加热修复组和盐酸水解修复组的Bcl-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微波加热修复组和盐酸水解修复组的Bcl-2阳性表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盐酸水解修复法相比,微波加热修复法可作为一种相对更有效的方法应用于大鼠脑组织石蜡切片的免疫组化实验。  相似文献   
85.
双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成形术(PTA)联合经皮动脉穿刺导管药盒系统(PCS)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糖尿病足患者,行PTA术治疗后,再于皮下植入动脉药盒系统,并经动脉连接导管系统行前列地尔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灌注治疗。14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测定踝臂指数(ABI)。结果:全部糖尿病足患者,治愈3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治疗前ABI为0.32±0.11,治疗后ABI为0.76±0.14,(治疗前后比较P=0.000)。结论:PTA联合PCS灌注药物对糖尿病足有明显治疗作用,疗效满意,能有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86.
<正>2019年12月至2021年7月我院共完成腹腔镜下单独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术3例,男2例,女1例。29~71岁,术前诊断肝细胞癌1例,肝血管瘤2例,病灶直径3.4~6.5 cm,均位于Spiegel叶,2例为体检发现,1例有腹胀不适,肝功能均为Child A级。完善术前准备,包括影像学评估,了解肿瘤位置、边界及周边相关的重要管道结构,评估肝功能、残肝体积及麻醉风险。采用全麻,患者取仰卧分腿位,脐上/下做1 cm横行切口,充入CO2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10~12 mm Hg,五孔法施术,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鼠妇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将鼠妇药材分别进行水提,醇提,通过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人食道癌细胞株TE13,用MTT法测定鼠妇醇提物和水提物对体外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鼠妇水提物和醇提物均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P<0.05),与水提物相比,醇提物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P<0.05)。结论:鼠妇醇提物具有更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 采用艾灸刮痧罐联合温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门诊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按随机数字表法),每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于月经期前1周采用艾灸推拿罐外治,同时内服温经汤颗粒剂;艾灸推拿罐外治隔日1次,于月经来潮的第1天停止,温经汤颗粒剂连服10 d.对...  相似文献   
89.
目的寻找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预防23G微创玻璃体手术后早期低眼压的发生。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在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行23G微创玻璃体手术的连续病例资料分为3组:术中无巩膜切口渗漏未予缝合为无渗漏组,有巩膜切口渗漏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瞬康胶组(用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医用胶封闭伤口)、缝线组(用8-0缝线缝合巩膜切口),每组30例。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间术后早期低眼压的发生率,用秩和检验比较各组结膜充血程度、患者舒适度、最终随访视力的差异。结果3组术后1周内发生低眼压的情况:缝线组无低眼压发生,瞬康胶组、无渗漏组分别有1例(3%)、4例(13%)发生低眼压,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91,P<0.05)。3组患者在术后1 d(Z=9.917,P<0.01)、3 d(Z=9.620,P<0.01)、1周(Z=10.221,P<0.01)时结膜充血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无渗漏组最轻,缝线组最重。3组患者在术后3 d时术眼疼痛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2.502,P<0.01),无渗漏组最轻,缝线组最重。3组患者术后2个月时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234,P>0.05)。3组在术后2周、4周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均未发现切口内有纤维组织内生。结论应用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医用胶或缝线封闭渗漏的巩膜切口能够有效地预防23G微创玻璃体手术后早期低眼压的发生。其中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医用胶具有无创、安全有效、使用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90.
<正>甘露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降低颅内压的高渗液体。静脉输入高渗甘露醇(20%)溶液后,可在血液和脑实质(脑细胞和细胞外间隙)的液体之间形成渗透浓度差,将脑组织中的水分吸入血液,并通过利尿作用排出体外,从而缩小脑容积和降低颅内压。但是近年来常有报道称甘露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会引起电解质紊乱。Hassan等[1]报道了一例颅内占位患者,术中输注甘露醇1.0g/kg后15 min,血清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