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16篇 |
免费 | 430篇 |
国内免费 | 22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8篇 |
儿科学 | 26篇 |
妇产科学 | 26篇 |
基础医学 | 251篇 |
口腔科学 | 104篇 |
临床医学 | 684篇 |
内科学 | 438篇 |
皮肤病学 | 37篇 |
神经病学 | 69篇 |
特种医学 | 19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591篇 |
综合类 | 1450篇 |
预防医学 | 696篇 |
眼科学 | 66篇 |
药学 | 675篇 |
19篇 | |
中国医学 | 654篇 |
肿瘤学 | 1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8篇 |
2023年 | 299篇 |
2022年 | 359篇 |
2021年 | 420篇 |
2020年 | 284篇 |
2019年 | 302篇 |
2018年 | 288篇 |
2017年 | 165篇 |
2016年 | 239篇 |
2015年 | 262篇 |
2014年 | 408篇 |
2013年 | 359篇 |
2012年 | 426篇 |
2011年 | 439篇 |
2010年 | 350篇 |
2009年 | 257篇 |
2008年 | 274篇 |
2007年 | 225篇 |
2006年 | 167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体外超声吸脂术(exltemalul trasound—assisted liposuction,EUAL)是近年来引入我国的一种较新的吸脂方法.此方法不仅克服了普通负压吸脂术出血量大、疼痛明显、并发症较多等不足,而且又避免了体内超声吸脂术(ultrasound assisted liposuction,UAL)所导致的乳化过度、脂肪液化、皮肤灼伤等,其疗效、安全性及可操作性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已受到国内、外整形美容外科学界的充分肯定。自1997年EUAL问世至今,国内外学者对体外超声吸脂术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现分别针对EUAL的作用原理、具体手术操作、术后处理、并发症、临床疗效、护理体会、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5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再次手术,手术时间90~150min,平均120min;术中出血量70~200mL,平均120mL;术后引流量90~210mL,平均100mL。44例患者再次手术后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第一次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同,其余12例切除腺体中未见恶性肿瘤组织。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出血和饮水呛咳发生。术后8例出现手足麻木,5例出现短暂性声音嘶哑。术后50例患者获访,随访率为89.3%(50/56),随访时间为再次手术后6~30个月,平均10.8个月;首次手术后18~66个月,平均45.2个月。随访期间,1例乳头状癌患者死于术后44个月,1例滤泡状癌患者死于术后38个月;3例发生患侧非Ⅵ区淋巴结转移;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再次手术前需要进行全身评估,选择合理的再次手术术式,术中通过使用喉返神经监测、纳米碳标记待清扫淋巴结、保护甲状旁腺等措施,降低再次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存率,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3.
目的:对不同类型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肩部失平衡情况进行观察,探讨避免肩部失平衡的融合节段选择方案.方法:对137例随访2年以上资料完整的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及术后的肩部平衡进行影像学评价.根据可能影响肩部平衡的因素(上胸椎侧凸情况、各个侧凸间相互平衡情况及主侧凸角度大小)将患者的Lenke分型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分析各因素及手术融合方式对肩部平衡产生的影响.结果:术前肩部失平衡的病例71例;其中显著肩部失平衡22例;重度肩部失平衡10例,均为Lenke 1型及Lenke 2型.这些患者均存在较大角度的上胸椎侧凸(非结构性或结构性).术后6例显著肩部失平衡.其中Lenke 1型第一类型1例,Lenke 2型第一类型1例,Lenke 2型第三类型4例,手术方式均为选择性融合.对Lenke 2型第二类型进行双侧凸融合,术后肩部失平衡改善.结论:术前肩部不平衡主要为Lenke 1型及Lenke 2型患者.上胸椎侧凸畸形对肩部平衡产生关键性影响.对Lenke 2型第二及第三类型不建议行选择性融合,对Lenke 2型第一类型进行选择性融合时应避免过度矫正. 相似文献
114.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各参数对右心功能评价的效果,寻找最佳判别模型并探讨其在诊断右心衰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右心衰竭患者45例为病例组,无右心衰竭者36例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并计算各参数:包括右室面积变化率(RVFAC)、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Tei指数、三尖瓣环等容收缩期加速度(IVA)及右室游离壁中间段收缩期应变率峰值(SRs)、舒张早期应变率峰值(SRe)。通过逐步判别分析筛选上述参数,建立判别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交叉验证,比较判别模型与常用单一参数的诊断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 RVFAC、TAPSE、Sm、IVA、SRs及SRe均较对照组低,E/Em、Tei指数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将贡献较大的RVFAC、TAPSE及IVA筛选出,建立判别模型:右心衰竭组F=0.246× FAC+1.356× TAPSE+2.746× IVA -15.587,非右心衰竭组F=0.435× FAC+2.093× TAPSE+4.634× IVA -39.706。留一交叉验证:右心衰竭组正确率为95.6%,非右心衰竭组正确率为97.2%,总正确率为96.2%,该结果较单一参数评价右心功能的效果理想。结论通过参数RVFAC、TAPSE及IVA建立的判别模型较单一超声参数的评价效果更理想,该模型在判断右心衰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其临床效果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50例接受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全身静脉新辅助化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比较化疗前后肿瘤直径变化,观察化疗后不良反应,评价该方案的安全性.结果 紫杉醇与奥沙利铂联合新辅助化疗的总体有效率为66%,鳞癌与非鳞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分化越低,有效率越高,G3为81.82%(9/11),明显高于G1(3/9)与G2(19/26),但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越晚化疗有效率越低:76.19%(ⅠB2;16/21)、64.71%(ⅡA1;11/17)、40%(ⅡA2;2/5)、33.33%(ⅡB;1/3)(P<0.05).该方案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以Ⅰ-Ⅱ度为主.结论 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全身静脉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其有效性与病理类型、细胞分化无关,与肿瘤分期有关.该方案有效性较高,且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6.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TR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血清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该院住院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0例,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TFI),观察组采用TRI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临床疗效、心功能、血清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水平,并统计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清BNP、MMP-9水平较对照组低,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比对照组(26.6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I与TFI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TRI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心功能恢复较好,且利于调节术后血清BNP、MMP-9水平,是治疗冠心病患者首选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总结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单中心转移性肾癌的多学科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9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的168例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mRCC)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76例,男55例,女21例;年龄52(17~73)岁;透明细胞癌60例,非透明细胞癌16例;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MDC)预后评分低危11例,中危48例,高危17例;初诊时即有转移44例;行原发灶切除术63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B组)66例,男55例,女11例;年龄54(21~86)岁;透明细胞癌49例,非透明细胞癌17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13例,中危39例,高危1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32例;行原发灶切除术56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免疫治疗(C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52(23~83)岁;透明细胞癌15例,非透明细胞癌11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9例,中危13例,高危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9例;行原发灶切除术26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靶向治疗药物为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舒尼替尼50 mg,每日1次,用药4周停2周;索拉非尼400 mg,每日2次;阿昔替尼5 mg,每日2次。接受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一线治疗者分别为103、18、39例。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免疫治疗采用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2 mg/kg静脉应用,每3周1次,或低剂量(20 mg)派姆单抗孵育经体外扩增后的自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DC.CIK),每周1次,4次后改为每2周1次。18例采用DC.CIK,8例采用派姆单抗。局部治疗方式包括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和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或能量消融治疗)。根据靶向药物治疗效果,转移灶部位、数量、与周围器官关系,以及患者的意愿,经MDT专家讨论后决定局部治疗方式。92例接受局部治疗,其中单纯外科治疗34例,单纯SBRT 37例,外科治疗+SBRT 21例。比较3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与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168例中位随访23个月(6~11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survival,PFS)为18.3个月,中位OS为33.5个月;2年生存率为66%,5年生存率为35%。A、B、C组的中位OS分别为29.8个月、44.6个月和未达,2年生存率分别为58%、67%和89%,5年生存率分别为12%、46%和57%。在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联合治疗者的预后均优于单纯靶向药物治疗者,5年总OS分别为51%和11%。C组的中高危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A、B组。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与联合派姆单抗的中位OS分别为49.1个月和53.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IMDC评分、原发灶切除、治疗模式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治疗模式、原发灶切除显著相关(P<0.05),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可使mRCC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60%(HR=0.39,95%CI 0.17~0.89,P=0.026)。78例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发生3~4级不良反应,12例因无法耐受一线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换药。16例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疲乏8例次、白细胞降低4例次、血小板降低3例次、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3例次。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联合派姆单抗治疗(6例与12例),特别是显著降低了血液学毒性(2例与5例)和肝毒性(0例与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治疗后出现ClavienⅢ~Ⅳ级并发症16例次,主要为感染和切口延期愈合6例次、不全肠梗阻4例次,围手术期输血15例次。SBRT治疗后6例出现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评分(Radio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3级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4例,皮肤反应和放射性神经炎2例,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采用单纯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经MDT诊疗的综合治疗可使mRCC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18.
PD-1/PD-L1通路是近年来癌症领域的研究热点。PD-1/PD-L1信号通路影响T淋巴细胞浸润及功能,参与肿瘤局部抑制性免疫微环境。阻断该通路可以促进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发挥抗肿瘤功能。现就PD-1/PD-L1通路在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9.
120.
目的 探讨接受减重手术的肥胖症患者术前维生素D3(Vitamin D3, VitD3)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减重与代谢手术的肥胖症患者。收集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分析肥胖人群VitD3的现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VitD3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346例,其中男67例,女279例,年龄18~58岁,平均(32.3±7.1)岁。所有患者的VitD3水平均低于正常值,其中轻度缺乏占4.62%,中度缺乏占35.55%,重度缺乏占59.8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睾酮、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校正Ca2+是影响肥胖患者VitD3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 <0.05),VitD3随着游离T3、促甲状腺素、年龄和睾酮的增加而增加,随校正Ca2+和PTH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