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2篇 |
免费 | 180篇 |
国内免费 | 5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33篇 |
妇产科学 | 25篇 |
基础医学 | 101篇 |
口腔科学 | 23篇 |
临床医学 | 349篇 |
内科学 | 176篇 |
皮肤病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40篇 |
特种医学 | 40篇 |
外科学 | 75篇 |
综合类 | 669篇 |
预防医学 | 263篇 |
眼科学 | 21篇 |
药学 | 200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321篇 |
肿瘤学 | 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135篇 |
2022年 | 147篇 |
2021年 | 169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105篇 |
2018年 | 131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68篇 |
2014年 | 150篇 |
2013年 | 124篇 |
2012年 | 130篇 |
2011年 | 121篇 |
2010年 | 91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72篇 |
2005年 | 124篇 |
2004年 | 56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目的 探讨循证干预在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110例白血病化疗患者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6),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循证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率、心理状态[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活质量[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患者SDS、SAS、PSQI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SDS、SA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循证干预可降低白血病化疗患者的感染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究ADP核糖基化因子4(ADP-ribosylation factor 4,ARF4)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WB)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ARF4在临床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使用TCGA数据库分析ARF4与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使用siARF4敲降人NSCLC细胞系A549和H1975细胞中ARF4的表达水平,并用WB和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法进行验证;通过CCK-8实验检测敲低ARF4以及敲低ARF4与顺铂联用对NSCLC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敲低ARF4以及敲低ARF4与顺铂联用对NSCLC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ARF4以及敲低ARF4与顺铂联用对NSCLC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WB实验探究敲低ARF4后NSCLC中EGFR通路的变化。结果:ARF4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升高,且和患者的较差预后显...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研究安罗替尼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宫颈癌SiHa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根据半数抑制浓度(IC50)确定安罗替尼实验浓度,将SiHa细胞分为对照组(0μmol/L)、低浓度组(5μmol/L)、中浓度组(10μmol/L)、高浓度组(20μmol/L)。以平板克隆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安罗替尼对SiHa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以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上皮钙黏附素(E-cadherin)、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Wnt1)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结果 CCK-8实验显示安罗替尼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SiHa细胞的增殖,作用24、48和72 h的IC50分别为(26.96±2.25)、(13.59±1.13)和(9.27±0.75)μmol/L。平板克隆实验显示,处理SiHa细胞48 h后,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62.05±7.88)%、(39.96±5.1...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了解2018-2020年广州市孕妇碘营养状况,为孕妇碘缺乏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的抽样方式,于2018-2020年对广州市11个区的孕妇开展抽样调查,每年每个区调查100名孕妇,并采集尿样和盐样进行检测。结果 共对3 300名孕妇开展调查,总体尿碘中位数为165.77μg/L。尿碘值<150μg/L的占43.64%,150~<250μg/L的占28.64%,250~<500μg/L的占21.36%,≥500μg/L的占6.36%。不同监测区孕妇尿碘中位数在146.59~201.00μg/L之间,其中从化区和海珠区的孕妇尿碘中位数<150μg/L,不同监测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4.074,P<0.01);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孕妇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82.00、158.00、160.6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330,P<0.01);尿碘含量与孕周之间成负相关关系(r=-0.035,P=0.042);不同年份、不同年龄组别孕妇尿碘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670,P=0.430;Z=-0.040,P=0.970)... 相似文献
996.
997.
目的 采用新的区段划分法研究口内扫描仪扫描长牙列的重复性及准确性。方法 8位志愿者制取硅橡胶印模,灌注超硬石膏模型,用窗口扫描仪扫描模型获得虚拟模型Ri,口内扫描仪扫描模型4次得到虚拟模型TiA、TiB、TiC、TiD。将窗口扫描数据模型Ri和口内扫描数据模型TiA的牙列分成从右到左4个区段:右侧后牙,右侧前牙,左侧前牙和左侧后牙,按顺序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区段。对两组模型的第一区段进行全局注册,再依次对两组光学扫描牙列的4个区段行三维偏差分析; Ri与TiB、TiC、TiD之间也进行相同比较。口内扫描数据TiA、TiB、TiC、TiD两两之间进行同样操作以研究口内扫描仪的重复性。结果 准确性研究中4个区段虚拟模型偏差的均值按上述顺序依次为: (0.017±0.004)mm、(0.050±0.015)mm、(0.109±0.040)mm和(0.193±0.067)mm,任意两个区段的虚拟模型偏差均存在差异(P<0.05)。重复性研究中4个区段的虚拟模型偏差均值依次为: (0.011±0.008)mm、(0.027±0.012)mm、(0.064±0.038)mm和(0.127±0.077)mm,4个区段两两之间的虚拟模型偏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内扫描仪用于长牙列扫描时,其准确性和重复性均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研究刷牙对可切削复合树脂陶瓷材料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方法 以可切削复合树脂陶瓷U(Ultimate)、H(Hyramic)、E(Enamic)、G(Grandio)为实验组,以复合树脂Z(Z350XT)和玻璃陶瓷M(Vita MarkⅡ)为对照组,分别在其刷牙前及刷牙50 000次后测量表面粗糙度(Ra),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形貌。结果 刷牙前M组(0.021±0.004 μm)与G组(0.026±0.003 μm)平均表面粗糙度Ra值较小,其余各组Ra值在0.031~0.033 μm之间。刷牙后各组表面粗糙度均增加,且刷牙前后的粗糙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刷牙后,M组(0.033±0.007 μm)与G组(0.034±0.005 μm)的Ra值最小、U组(0.044±0.010 μm)与E组(0.043±0.004 μm)次之、H组(0.051±0.007 μm)与Z组(0.055±0.005 μm)最大。SEM显示玻璃陶瓷M组刷牙后孔隙变大。其余各组复合树脂陶瓷材料刷牙后均出现脱颗粒现象。结论 刷牙会增加各类复合树脂陶瓷材料的表面粗糙度。G组耐磨性最高,与玻璃陶瓷相似。H组耐磨性最低,与树脂相似,E组及U组的耐磨性介于陶瓷与树脂之间。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究IL-2、IL-33佐剂对铜绿假单胞菌(Pa)外膜囊泡(OMVs)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Pa提取OMVs后加入IL-2、IL-33佐剂,并于0、2、4周皮下注射免疫雌性BALB/c小鼠,每组18只。末次免疫2周后,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gG、IgA及IgG亚类水平以及小鼠脾细胞上清中IFN-γ、IL-2、IL-4、IL-6等细胞因子水平,同时检测CD4、CD8蛋白水平;CCK-8法评估IL-2、IL-33分子佐剂对小鼠脾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末次免疫2周后Pa滴鼻感染小鼠,感染后10 d统计各组小鼠死亡率,检测肺组织中菌体载量,并通过HE染色评估肺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ELISA结果显示,OMVs-IL-2、OMVs-IL-33组小鼠血清中IgG、IgA以及IgG亚类水平均显著高于各对照组(P0.05),且其中各实验组IgG2a/IgG1均大于1;IL-2、IL-33均能够显著促进OMVs诱导小鼠脾细胞分泌IFN-γ、IL-2及IL-12(P0.05),但对细胞因子IL-4、IL-6分泌水平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OMVs-IL-2、OMVs-IL-33免疫小鼠脾细胞上清中CD4、CD8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CK-8结果显示,OMVs-IL-2、OMVs-IL-33组的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最为显著(P0.05);Pa感染后,OMVs-IL-2、OMVs-IL-33组小鼠的死亡率及肺组织菌体载量均显著低于各对照组(P0.05),且小鼠肺组织的炎症侵润程度均明显减轻。结论:IL-2、IL-33佐剂能够增强Pa-OMVs诱导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显著提高其抗感染保护作用,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制备川芎嗪(Lig)双羟萘酸盐(Lig-PAM)缓释纳米混悬剂(Lig-PAM-NSp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难溶性盐技术制备Lig-PAM,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采用微型介质研磨法制备Lig-PAM-NSps,以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PDI)、稳定系数(SI)为评价指标综合加权评分,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参数,对制备的Lig-PAM-NSps进行表征,并考察其稳定性及体外药物释放情况。结果 Lig与PAM以物质的量为1∶1制备的Lig-PAM复合率为(97.48±0.04)%,与Lig相比,Lig-PAM在水和模拟体液中的溶解度分别降低了95.50%和77.39%;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明Lig与PAM形成了Lig-PAM。经正交试验优化后,按最佳处方工艺制得Lig-PAM-NSps的平均粒径为(585±5)nm,PDI为0.328±0.015,SI为0.928±0.012;扫描电镜显示Lig-PAM-NSps呈大小分布均一的圆球形,粒径在600 nm左右,且在60 d内物理稳定;体外释放结果表明48 h内Lig-PAM-NSps与Lig溶液相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并呈现一级释药特征[ln(1-Q)=0.153 67 t+80.458 14,r=0.998 26]。结论 Lig-PAM-NSps制备工艺稳定,在体外可缓慢释放Li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