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病理过程涉及复杂的时间和空间级联反应,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通过超早期溶栓和脑神经保护等措施来挽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和促进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虽然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但仍有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1,2〕。目前研究最多的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为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现就BMSCs动员治疗缺血性脑  相似文献   
102.
目的:从Flk-1因子表达变化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再生机制。方法:SD雄性青年和老龄大鼠,随机分为青年假手术组、青年模型组、老龄假手术组、老龄模型组,模型组分为I 3h、I/R 1d、3d、6d、12d时间点。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技术测定脑微血管密度(MVD)、微血管场面积、Flk-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老龄假手术组MVD较青年假手术增高(P<0.01),老龄模型组I/R 1d、3d、6d、12d MVD、血管场面积较青年模型组降低(P<0.05,P<0.01)。青年模型组MVD于I 3h开始增加,I/R 6d达峰值,持续至I/R 12d;老龄模型组MVD自I 3h持续下降至I/R 12d。青年模型组I/R 1d血管场面积明显增加,I/R 1d~6d逐渐下降,至I/R 12d又明显增高;老龄模型组血管场面积于I/R 1d达峰值,后逐步下降。老龄假手术组Flk-1表达较青年假手术组增强(P<0.01),老龄模型组I 3h Flk-1表达较青年模型组增强(P<0.01),I/R 3d、6d、12d Flk-1表达较青年模型组减弱(P<0.01)。老龄模型组Flk-1表达逐步增强至I/R 1d达峰值,此后表达迅速减弱。青年模型组Flk-1表达峰值出现较老龄模型组延迟,I/R 3d表达最强,至I/R 12d表达仍能维持一个较高水平。老龄模型组I/R 3d、6d、12d Flk-1 mRNA表达水平较青年模型组降低(P<0.01)。青年和老龄模型组Flk-1 mRNA均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呈现出表达逐步增强的趋势,均于I/R 1d达到峰值。老龄大鼠Flk-1 mRNA表达于I/R 1d后迅速减弱,而青年大鼠至I/R 12d仍可维持一个相对高的表达水平。结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微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减弱,其机制可能与促血管生长因子Flk-1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减弱有关。Flk-1表达在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增龄因素可能是导致Flk-1因子表达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通过对宁夏五市脑卒中患者的调查研究,以明确宁夏地区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构成状况和发病特点,为脑卒中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1年9月就诊于宁夏地区五市中医院的41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设计脑卒中危险因素和发病特点调查量表;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对卒中类型、性别、年龄、民族、高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宁夏脑卒中发病类型以脑梗死为主(304/410,74.15%);脑梗死危险因素排序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脑出血依次是高血压病、酗酒、糖尿病;汉族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回族(P<0.05);脑出血和脑梗死均于冬季多发(12~2月)(P<0.05)。结论:宁夏脑卒中患者发病类型以脑梗死多见;"三高"并存率较高,降压、降糖、降脂是重要的预防治疗;55~64岁和65~74岁是脑卒中的高发年龄,也是本病预防的重点人群;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患者脑卒中发病低于汉族,可能与就诊人群较少有关,有待进一步开展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4.
总结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探讨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规范的制备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01年-2011年相关文献,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剔除重复及不规范的文献。通过阅读发现记载中风疾病动物模型有100多篇;记载证候动物模型的有57篇文献;而记载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文献有15篇,其中以气虚血瘀型模型为多。文章就中风各证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现状进行综述、评价与思考,为中风各证型的动物模型制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5.
中医药治疗脑缺血具有显著效果,机制可能与保护微血管损伤有关。针对脑缺血微血管损伤的效果深入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脑缺血微血管损伤与中医药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6.
大黄苷元注射抗大鼠脑缺血损伤炎性级联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大黄苷元抗脑缺血损伤作用,并从细胞因子水平及表达方面探讨其抑制脑缺血炎性级联反应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组、大黄苷元组(低、中、高剂量)。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6h模型。观察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梗死面积,放射免疫法测定脑组织TNF-α、IL-1β、TGF-β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TNF-α、VCAM-1表达,原位杂交法测定VCAM-1-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症状积分和脑含水量及梗死面积增加,脑组织TNF-α和IL-1β水平增高(P<0·01)、TGF-β水平降低(P<0·01),TNF-α和VCAM-1的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组和大黄苷元低剂量、中剂量组神经症状积分和脑含水量及梗死面积明显降低,大黄苷元低剂量组较中、高剂量组和川芎嗪组尤为明显。大黄苷元低剂量组和川芎嗪组TNF-α和IL-1β水平及TNF-α、ICAM-1表达明显降低,TGF-β水平增高(P<0·01),大黄苷元低剂量组较川芎嗪组尤为明显。结论由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ICAM-1介导的炎性级联反应增强和TGF-β的保护作用减弱是脑缺血损伤的重要机制。大黄苷元抗脑缺血损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缺血脑组织炎性级联反应和提高脑保护因子如TGF-β水平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BBB)改变,并从对纤溶酶系统调节的影响方面探讨大黄苷元、BMSCs移植及其联合保护微血管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扩增BMSCs;大鼠随机分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术后3h再灌注24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入脑,大黄苷元灌胃用药;观察脑微血管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BMSCs移植后d7(早期)、d14(中期)和d28(后期)IgG和LN、tPA和PAI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微血管残缺、破损,脑组织IgG和tPA表达增强,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LN和PAI表达减弱,其中PAI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减弱趋势。与模型组比较,大黄苷元组d7、移植组d14和d28、联合组各时间点大鼠微血管结构改善明显;大黄苷元组各时间点的IgG和tPA表达均减弱,LN增强,d14的PAI表达增强;移植组d14和d28的IgG和tPA表达减弱,LN增强;联合组各时间点IgG和d14的tPA表达减弱,d7的LN和各时间点PAI表达增强。联合组d7的微血管结构较移植组完整,其d28的tPA表达分别较大黄苷元和移植组降低,d14和d28的LN、d7和d28的PAI-1均较大黄苷元和移植组增强。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微血管基底膜层连蛋白降解明显,BBB通透性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BMSCs移植后早期保护微血管受损的作用不明显,此后随移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大黄苷元可使BMSCs移植早期的作用提前及中、后期作用增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PAI-1表达以调节纤溶酶平衡,进而减轻微血管基底膜胶原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脑脉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明胶酶系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I/R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脉通组、尼莫地平组,后3组又分为脑缺血3h和I/R6、12、24h,3、6d亚组。采用免疫组化和酶谱分析等方法,观察各组微血管结构、明胶酶及其抑制物的变化。结果脑脉通可降低模型组(I/R 24h~6d)MMP-2、MMP-9(I/R 12h~3d)的蛋白表达,提高模型组(I/ R 12h~6d),TIMP-1的蛋白表达。另外,各组MMP-2与MMP-9的酶谱分析比较,其量的变化与免疫表达规律基本一致。结论脑脉通对大鼠脑I/R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对明胶酶系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09.
目的:从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面探讨大黄苷元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线拴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术后4h取材,观察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和脑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大黄苷元对神经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①模型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P<0.01);大黄粉组和尼莫地平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大黄苷元三个剂量组均较尼莫地平组和大黄粉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②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每视野正常神经元细胞数目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P<0.01);大黄苷元各剂量组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正常神经元细胞数目显著增加.③模型组大鼠的TUNEL细胞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多(P<0.05),bcl-2基因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弱(P<0.05),Bax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强;大黄苷元各剂量组TUNEL细胞数目较模型组显著减少,bcl-2基因表达增强,Bax表达减少.结论:大黄苷元对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神经细胞凋亡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使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从而干预脑缺血后的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研究老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L/R)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损点。方法 采用MCAO方法复制脑缺血模型,分为青年假手术组、老龄假手术组、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其中模型组又分脑缺血3h和L/R6h、12h、24h、3d、6d时间点。观察神经症状积分、梗死面积、病理变化、基底膜Ⅳ型胶原(col Ⅳ)和层连蛋白(LN)。结果 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微血管基底膜损伤逐渐加重,I/R24h、3d较显著。老龄假手术组col Ⅳ和LN表达较青年假手术组增强。青年模型组(I/R12h~6d)和老龄模型组(I/R6h~6d)Col Ⅳ和LN表达分别较青年假手术组和老龄假手术组减弱。老龄模型组神经积分(I/R24h~3d)的升高、梗死面积(I/R6h~6d)的增加、col Ⅳ和LN(脑缺血3h~I/R24h)表达减弱较青年模型组显著。结论 I/R脑损伤和微血管基底膜破坏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老年较青年明显;微血管基底膜的增龄变化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