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8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28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17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8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针刺治疗继发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寻找治疗继发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的有效方法.方法:针刺组30例用深刺大肠俞为主的方法治疗;同时设非随机同期对照组30例,用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结果:针刺组治疗4周后,显效率14.3%,有效率75.0%,总有效率89.3%;对照组显效率15.4%,有效率30.8%,总有效率46.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诱发电位评价,N18有效率91.7%;病程超过1年,有效率80.0%.结论:针刺大肠俞治疗继发性腰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疗效较好,并可促进损伤的马尾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72.
个体化深刺天枢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个体化深刺天枢穴对结肠慢传输性便秘(ST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ST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个体化深刺组、常规针刺组和西药组。评价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转运时间(CTT)及个体化深刺的安全性等。结果:个体化深刺组在改善便秘症状临床评分上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组,有显著性差异。个体化深刺组在每周自主排便次数及CTT上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个体化深刺组的脱落率明显低于西药组,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个体化深刺天枢穴治疗STC安全,其疗效优于国内外推荐的有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安全有效的一线便秘药物及常规针刺,但最佳针刺深度还需今后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73.
目的从免疫调控角度研究电针经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咱(IL-6)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损伤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非经穴组和电针经穴组,各组随机分为1d、3d、7d三个时间点,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IL-6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的测定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在1d、3d时间点,与模型组、电针非经穴组比较,电针经穴组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IL—1β含量(P〈0.05,P〈0.01):与模型组、电针非经穴组比较,电针经穴组能明显升高模型大鼠血清IL-6含量(P〈0.05,P〈O.01)。结论电针经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IL-1B、IL-6的调节具有相对特异性,电针经穴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因子IL-1D、IL-6的含量变化可能是发挥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电针经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不同时间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相关激素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非经穴组和电针经穴组,各组随机分成1 d、3 d、7 d 3个时间点,每时间点6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电针经穴组取"曲池"足三里"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取材前2 h再针刺1次。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大鼠血清皮质醇(CORT)含量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P<0.05,P<0.01);与电针非经穴组和模型组各时间点比较,电针经穴组可明显降低CORT含量及CRF mRNA、ACTH mRNA表达水平(P<0.05,P<0.01),并可明显升高GR mRNA表达水平(P<0.01,P<0.05)。结论:电针经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HPA轴相关激素的调节具有相对特异性,电针经穴通过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HPA轴功能紊乱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5.
“贺氏三通法”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贺氏三通法”对痰瘀阻络型中风病的疗效,寻找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方法按照随机化和多中心临床试验原则,将319例人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61例和对照组158例。观察组依“贺氏三通法”分期采用放血、火针和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我科常规选穴手足十二针法,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30d后,观察两组疗效的不同,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6.3%,对照组为48.6%.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贺氏三通法”能显著提高患者的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贺氏三通法”对于中风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取穴,并且能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次髎和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5个电针组:次髎/中髎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通天组、合谷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先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基线Ⅰ),继以0.25%乙酸膀胱灌注建立大鼠膀胱过度活动模型(基线Ⅱ)。造模成功后,5个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5分钟,模型组不予电针治疗。电针后再次以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观察灌注期间大鼠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排尿压力、膀胱基础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的改变。结果与基线Ⅰ相比,基线Ⅱ时各组排尿间隔时间显著缩短(P〈0.01)、膀胱排尿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显著下降(P〈0.01)。电针干预后,各组排尿间隔时间较基线Ⅱ均显著延长,仅次髎/中髎组与基线Ⅰ比较差异不显著,并且其增加值显著大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1,或P〈0.05)。次髎/中髎组电针后膀胱排尿压力较基线Ⅱ显著升高(P〈0.05)、与基线Ⅰ差异不显著,并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5)。结论次髎、中髎可有效抑制膀胱过度活动,此抑制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77.
针刺治疗中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30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针刺治疗中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30例100053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叶永铭刘志顺张维张虹中风是临床常见病症,有关针刺治疗报道很多,但目前鲜见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报道,同时,采用国际公认的功能障碍量表评价针刺治疗中风后下... 相似文献
78.
79.
中风病是针灸疗法的优势病种,临床疗效显著,但系统评价得到的结论却是无效或疗效不确切。针对临床实践和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针灸治疗中风病"病-症-位"结合的诊疗特点,即根据患者的主症明确病位所及和病变经脉辨证选穴,并阐述了针灸疗法通过致残主症的改善降低残疾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疗效特点。提出应据此选用针对主症的金标准作为主要结局评价指标,适当结合患者自我评价,以最大程度减少偏倚、突出针灸治疗的优势,从而客观、恰当、公正地评价针灸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0.
目的:基于血清与卵巢组织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üllieus hormones, AMH)表达探讨造模前和造模中电针对卵巢损伤大鼠卵巢储备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经阴道涂片法检测具有规则动情周期的32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前组、模中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的3组以连续15d腹腔注射去氧乙烯基环己烯(4-vinylcyclohexene diepoxide, VCD)160 mg/kg造模,其中模前组连续进行4周的电针预处理然后进行造模给药,模中组在造模用药的第1天即开始电针处理并连续电针干预4周,2电针组治疗频率均为前2周5次/周,后2周3次/周,模型组无电针干预。在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比较各组大鼠卵巢各级卵泡数,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MH水平以及卵巢组织AMH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数相对降低,闭锁卵泡数相对增多,卵巢组织AMH蛋白明显降低(均P<0.05),血清AMH和卵巢组织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前组大鼠卵巢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数相对增加,闭锁卵泡相对减少(均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