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39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金属松质骨螺钉拔出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松质骨螺钉是应用于骨折内固定最广泛的材料之一,临床上有许多螺钉的松动、脱出导致内固定的失败的病例报道。螺钉的松动、脱出与螺钉的拔出力有关。螺钉拔出力与螺钉的材料、螺纹的几何形态、骨质量、螺钉操作技术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2.
足躅外翻为女性常见病,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各种手术方式可达100多种。轻度躅外翻在老年人应当首先考虑保守治疗,而中度以上的躅外翻畸形者可行手术矫形。我科2004年12月至2006年11月采用跖骨远端截骨、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足躅外翻23例23足,疗效比较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3.
总结了近年来γ-亚麻酸在抗菌,治疗艾滋病,肿瘤及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因单节段胸椎结核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术的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3~69岁,平均40.3岁。合并脊髓功能障碍者22例,ASIA分级B级2例,C级8例,D级12例。术前CT和MRI提示胸椎病灶均存在明显的骨质破坏。术前给予规范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治疗2~3周。术中于后路清除病灶,椎体间植入局部减压获取的骨颗粒和自体髂后上棘松质骨颗粒,以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胸椎X线片及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胸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1.7±2.3)个月。手术时间110~190 min,平均(167±35) min;术中出血量350~700 ml,平均(490±160) ml。椎体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5±2.4)个月。神经功能均改善,改善1级19例、2级3例。术前、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分别为47°±11°、41°±9°,末次随访时43°±10°。结论 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和坚强固定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本院2006年6月~2007年5月脊柱手术病例85例,均为腰椎骨折患者,术前预防性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后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加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术后共发生静脉血栓5例,治疗后发生血栓患者症状均消失。结论:对脊柱手术前后应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186例胸腰段骨折(不包括骨折脱位病例)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按照骨折类型、手术前后凸畸形(cobbs角)不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后外侧植骨已融合,其中有27例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爆裂型骨折(22/113)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发生率明显高于压缩型骨折(5/73),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5.68,P<0.05);手术前cobbs角>15°组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发生率(24/131)较<15°组高(3/55),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4.19,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或棒的断裂可能与椎体骨折类型、后凸畸形程度有关,对于椎体爆裂型骨折或压缩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前路支撑植骨或后路压缩内固定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87.
随着对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进一步的认识,经皮内固定技术在骨折的治疗中的良好效果频有报道[2,3],但是目前经皮内固定技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是否有效、可行则少有报道。我们2005年12月-2008年12月期间对收治的尺骨鹰嘴A、B型骨折采用经皮内固定技术微创手术治疗,探讨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88.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是目前治疗退变性颈椎病手术方案中的“金标准”。但是,随着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技术使用的增加和随访资料的不断丰富,一些不良结果开始暴露出来。近20年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在国外和国内逐步推广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献报道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与传统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颈椎病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9-06),荷兰医学文摘(EMbase1966/2009-06),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2期)、Cochrane协作网背痛专业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截止2009-06),CNKI(截止2009-06),手工检索中文文献,收集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治疗退变性颈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4.2.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5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2年再手术率颈椎间盘置换组低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手术满意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颈椎间盘置换组术后颈部功能异常指数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明显改善,术后SF-36评分改善显著优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术后手术节段运动幅度颈椎间盘置换组显著大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运动范围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明显较颈椎间盘置换组增大。但上述结果可能存在各种偏倚,因此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89.
γ-亚麻酸对实验性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初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γ-亚麻酸(GLA)对实验性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初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GLA作为受试物,将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洛伐他汀组0.9 mg·kg-1·d-1、多烯康组250 mg·kg-1·d-1、GLA高、低剂量组(375,187.5 mg·kg-1·d-1)。光学显微镜检测HE染色的主动脉壁病理改变,测定TC,TG,HDL-C,LDL-C含量。结果:GLA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脂饲料诱导的SD大鼠主动脉血管壁病理变化,降低SD大鼠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血清T-AOC活力,降低HL, LPL的含量,NOS活力降低,NO含量下降。结论:GLA可以有效调节血脂,改善血管病变,该作用与其调节脂蛋白脂酶、肝脂酶活性,影响NO及其合酶的形成和表达,提高机体总抗氧化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90.
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而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长段距离的神经缺损,陈旧性神经损伤缺损.神经移植术后供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障碍等治疗仍是一大难题。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研究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大进展.为克服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